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有专家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力占到60%。一个人体质比较好,实际上多半还是因为个人生活比较规律和健康。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在健康数据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
我国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展开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从之后的三次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9.48%这一数据,比2012年的8.8%提高了0.7个百分点,比2008年的6.5%提高近3个百分点。
但9.48%这一比例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仍不足10人,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卫计委发布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
基于“知识-行为-技能”理论模式,健康素养水平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等3个方面。2013年,我国居民在这3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为20.4%、10.6%、12.5%。这表明,居民要知晓健康知识与理念相对较为容易,但要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掌握健康技能较难。
从公共卫生问题出发,健康素养水平评价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和健康信息6类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曾表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然较往年有所提高,但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素养与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慢性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2011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前4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这些均属于慢性病。1973~2009年,慢性病占中国人群死因构成的比例,由53%上升到85%。慢性病剧增主要缘于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不健康。
此外,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信息也是居民健康素养中的短板。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发布的2014年上海市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百姓在治病防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盲区”和“误区”。
具体说来,41.0%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只有19.1%的市民知道结核病可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传染他人。当问及“OTC”所代表的含义时,24.7%的市民误认为是处方药标志,3.5%的市民误认为是保健品标志,36.8%的市民表示不知道,正确选出“非处方药标志”的市民比例仅为35.0%。
而在安全与急救方面,39.8%的市民未掌握“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应急处理”方法,31.6%的市民不知道抢救触电者时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23.3%的市民不知道抢救煤气中毒人员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14.3%的市民尚未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
对于健康“四大基石”,即“适量运动、合理营养、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前3条市民认知率均高达八成以上,但选择“心理平衡”的市民比例不足六成。
石家庄市于2012~2013年开展的“石家庄市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也显示,一些问题正确回答率极低,“关于骨质疏松的正确理解”一题中,正确回答率仅为0.9%。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刘卫红介绍,调查凸显出人们在健康基本知识方面的问题:一、不知晓多脏器的正确位置及作用,二、不了解如何运动才科学合理,三、对于传染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韩铁光指出,国民如能对健康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并切实改变自身行为,将远离疾病困扰,有力维护自身健康。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很多也是由于国民健康素养尤其是医疗常识素养缺乏,对健康、疾病及生命没有正确认识,对医疗处置既不能正确理解,又对治疗期望值过高,极易对医疗结局的不如意产生意见,医患若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会导致医患矛盾加深。因此,要尽快提高国民健康素养。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并要针对目标人群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方面,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刘卫红表示。
白书忠认为,在社区开展营养与健康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对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民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很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