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说

2015-09-07 15:02:13来源:新浪博客

在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核心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人合一”说溯源于商代的占卜,把天(天帝)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天人关系实际是神人关系。根据现代学者张岱年考证,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张载,《正蒙·诚明》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诚”,指天道,天是真实而具有一定规律的;“诚”也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合乎原则的,肯定现实世界的实在性,才可谓“明”。张载认为,诚明就是肯定天道与人性的同一,“性和天道合一存乎诚”,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人的精神境界与天道协调是最高理想。

1、儒家“天人合一”观

春秋时期,儒家把“天”作为道德的本源,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的天。《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周易·文言》也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地的德性生生不息地生长发育万物,圣王能效法天德,“与天地合其德”,即人与自然界要互相适应,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庸·尽性章》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倡导以人与道德之天、义理之天的合一,他肯定人性与天道的相通,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即“知性则知天”——“性天相通”。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又是天性,人心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孟子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们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孟子所讲的“天人合一”实际是“性天合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与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

西汉董仲舒把孟子的“义理之天”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提出“人副天数”说,人是天的副本,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天有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所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是建立在“天人感应”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天者,万物之祖”,“天亦人之曾祖父”,由此推论出人体结构和天体相类的“人副天数”说。人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宇宙则是放大了的人,正由于天人同类,故可相互感应。

2、道家“天人合一”观

道家所理解的“天”摈弃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是指大自然。人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归到大自然中去。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道家从“无为”的立场出发,主张人与自然融合一体,更好地体悟和适应自然规律。

《老子》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天”指自然而然的“道”。

《庄子·齐物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指自然,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万物之自然融会合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

3、理学家“天人合一”观

宋明时期,综合儒道之说形成新儒学,又称理学,分为三派:①以“二程”和朱熹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天人一理”:程颐对孟子的“知性知天”作了解释,认为万物的本根在“理”,“天”、“性”都是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与理合一”,把“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②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天人一心”: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此“心”是“良知”、“天理”,指先天的道德观念。③以张载、王夫之、戴震为代表的“天人一气”:宋代道学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重大发展,张载接受了儒、道二家的思想,建立“气一元论”,提出“太虚即气”,“天人合一”即合于一气。《中庸》认为“诚”是天人共具之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诚明”的境界,“诚”即是最高的精神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觉悟。

要之,关于“天”及“天人合一”的含义主要有三:①指神学意义的天,即带有人格意志的、创造及主宰宇宙的“上帝”、“天帝”。以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主宰之天为代表。“天人合一”是指神与人合一。②指义理之天、道德之天,是天地间的最高原理。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的具有伦理意义和道德化的天。“天人合一”是指天理、天德与人性合一。③指与人相对应的整个自然界,泛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现象。以老子、庄子、刘禹锡为代表,是指自然的本性、状态。“天人合一”是指人的精神境界与自然界融合一体。

除了“天人合一”说外,《荀子》还提出了“天人相分”说,刘禹锡在《天论》中提出“天人交相胜”说。但在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核心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论“天人合一”观何以为中医与国学最高精神之共同归宿 国学定义佷多,较实在者,即指具中国精神之学问也...【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