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年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4年的8.9‰下降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由21.7/10万下降到20.1/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本报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陈育德教授对《公报》进行了解读。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公报》指出,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由2014年的68.01%上升到2015年的70.03%,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14年的31.99%下降到2015年的29.97%,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30%以下。
《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2.6%,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19.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非公立医疗机构诊疗量占到全国门诊总量的2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陈育德说,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增民营医院的规模较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医政策,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
门诊住院量增速趋缓
根据《公报》,全国门诊总量2015年增长1.3%,居民平均就诊5.6次,与2014年持平;全国住院总量2015年增长3.0%,年住院率由2014年的15.0%增加到2015年的15.3%。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增速2015年明显放缓,门诊总量比2014年增长1.3%,低于前4年6.8%的年均增幅;住院总量比2014年增长3.0%,低于前4年9.6%的年均增幅。
《公报》同时显示,患者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前4年的平均水平,与2014年基本持平。2015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6.3%,低于前4年7.2%的年均涨幅,比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上涨5.6%,低于前4年年均涨幅(6.0%)。患者医药费的涨幅2015年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8.2%,农村居民8.9%)。
陈育德认为,人口快速城镇化、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医疗需求提高,医药科技的发展,物价上涨,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的变化等,都会对患者费用的增长产生影响,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患者仍向高级别医院集中
《公报》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2015年达77.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0亿人次,增长1.3%。2015年,总诊疗人次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43.4亿人次,占56.4%,比2014年减少1.0个百分点,但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量占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医院门诊量达30.8亿人次,占40.0%,比2014年增加0.9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19.5%,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
陈育德称,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门诊量,说明患者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引导城乡居民首选到基层就医,理性有序地利用医疗资源,并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