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北京中医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

2016-06-22 09:41:02来源:中华中医网

北京,又有燕京之称。在上世纪百年中,北京的中医发展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铸就了百年北京中医发展的脉络,彰显了独特的燕京医学特点。

北京中医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

清末时期(1900~1911年)

上世纪初期,是光绪新政医学机构改革的10年,实质上仍沿袭元、明、清时代,太医院、御药房掌管全国医药行政、医学教育,为皇宫贵族服务,是北京独有的宫廷医学派的传承。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几经整顿改良终究无果。

政府建立官方医院是医事改革的措施之一。但进入上世纪已趋衰败,对于中医学术发展无太大的建树。由于时代环境的改变,民众的健康谱和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中医进入新的选择和发展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8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中国本土文化,医学界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北京中医在当时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更面临着北洋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医不科学,应当取缔。”1929年南京政府提出“废止旧医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发了全国广大中医药界的强烈抗争。北京中医药界空前团结和积极行动,并派代表参加抗议北洋政府的“医药救亡请愿团”,经过抗争活动的洗礼,建立了北平中医公会,组织了以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华北请愿团”,汇同全国的同道南下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相继中医考试制度也逐渐得以恢复。1929年10月29日当时政府下令核准《北平市卫生局中医士考试委员会简章》,其他有关营业章程,暂行规则等均被迫公布实施。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发展脉络主要从三方面体现:

医疗方面 虽然西医医院多于中医医院,但中医从业人数明显多于西医师(约计8:1),担负着北平地区80%以上的医疗防病任务。在传染病的防治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杨浩如、张菊人等1911年在晋绥地区及廊坊一带组成防疫医疗队,遏制了当地瘟疫的流行。因此,在中医临床医学方面发展迅速,内、外、妇、儿、正骨等科均有杰出的医学家出现。如温病方面有袁鹤侪、汪逢春;疑难杂症方面如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其中萧、孔、施、汪还被尊称为“北京四大名医”,享誉全国。外科方面如丁庆三、段馥亭、房兴桥等名家各有千秋,另外上驷院绰班处、少林派的正骨推拿均独具风格。

教育方面 从师承家传、自学成才等传统模式,向正规化学历教育转化(名医学院派)。上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京四大名医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1930年)、华北国医学院(1932年),均为北京培养高级中医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和中医教育模式。1939年汪逢春还开办了具有继续教育性质的业余夜校“北平国医讲习所”。

科研方面 曾引进一些西方对于药用植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广泛的探索。上世纪50年代在陈克恢、赵橘黄教授等科学家们的勤奋努力下,研制成功麻黄素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在中医药学术团体方面,也自发地成立了一些学术组织,如“北平中医学社”、同时创办《中国医药月刊》杂志,编著中医药文献;成立“中国医药研究会”,以及“北平国医职业分会”等,也曾创办过《北平医药月刊》《国医砥柱》等杂志。当时也曾开办过中医讲习所、研究班、中医诊所,在发展北京中医事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北京市加大中医药专利资助奖励力度 许多中医药研发成果由于没申请专利,导致大量...【详细】
北京杨柳絮似漫天飘雪 快学5个“防絮”绝招! 虽然,文人墨客们在柳絮身上贴上了诸多赞美之词,...【详细】
北京启动首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项目 本报讯(记者胡彬)5月16日,北京市启动首批中医护...【详细】
北京居民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 7月26日,《2016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