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编委会承办的"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暨《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首发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中医未病学领域的一百余名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专家有:英国剑桥大学血管新生及中药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荣誉教授樊台平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导、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教授;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主编王琦教授;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张文祥副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卢国慧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此外,还包括来自兄弟院校的领导、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多家医院治未病科的同仁,以及来自《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光明日报》、《科技时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组和人民网等媒体。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教授主持。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会议精神。国务院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指出:"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本次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新书首发式的召开,紧密贯彻了中央全国卫生和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发展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创新治未病技术与方法及弘扬中医学自身崇高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战略意义。
首先,谷晓红教授致大会欢迎词,代表主办单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感谢各承办单位、领导、同道、媒体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在讲话中指出,由国医大师王琦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科,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对接国家需求,无论是在理论构建、教育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还是在成果转化用于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健康促进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王琦国医大师率领学术团队在参考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科研体会的基础上,对9年来国内开展中医治未病建设的成绩及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撰写了《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这两部书是王琦国医大师多年来从事中医治未病学研究的总结和升华,将对健康中国与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首先对论坛的召开、王琦国医大师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指出,治未病对于国家、人民是一件大事、好事,但也是难事。对于治未病体系的建设,需注重三个模式(学术模式、服务模式、经营模式)、三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我们不但要注重行业内需求,也要关注行业外需求;不但要注重国内需求,也要关注国外需求。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为治未病体系的建设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就意味着不仅要靠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治已病",还要求教育、养老与临终关怀等领域协同联动"治未病",共同发力。自2007年治未病工程推出以来,我国政策层面不断把中医"治未病"工程推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重点提到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同样提出,全民健康的重心由治病向"治未病"转移。在2016年9月6日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疾呼当前我国推广治未病的紧迫性。本次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重磅倾力推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未病学》与《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将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治未病政策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治未病发展等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将在中医"治未病"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医大师、《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主编王琦
国医大师、《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主编王琦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紧密贯彻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解决好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必须用中国式的方式;而中国式的方法,离不开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离不开九体医学。诚如桑国卫副委员长在8月贺信中说:"从体质学说的提出到体质学派的形成再到体质学科的建立,从"个体化诊疗"定义的表述到中国式的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制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之路。"在新形式下要把中医治未病工作做好,从学术层面来说必须要做好四件事:一、必须构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二、必须研发、提供辨识测评技术和干预措施;三、必须做好中医治未病的人才培养;四、必须实现多学科交叉与互动。
之后进行了《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的首发式,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及参会的各位领导共同为新书揭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未病学》副主编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未病学》副主编倪诚教授介绍了《中医未病学》的编写、意义、相关内容、使用对象等,并对中医未病学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对未病、治未病概念进行了诠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本书作了序,指出:"王琦教授主编出版的第一部有关中医'治未病'书籍--《中医治未病解读》,为中医"治未病"的科普工作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新的形势下,王琦教授审时度势,把握契机,组织专家学者及时推出《中医未病学》一书,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四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主题鲜明,内容详实,为中医'未病学'理论构架作出了创造性工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副主编王济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副主编王济副教授介绍了《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成书意义。并指出,《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是首次对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以来的总结与问题剖析。该书的发布,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治未病政策制定的参考,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治未病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卢国慧司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卢国慧司长指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医改道路,是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实现医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卢国慧司长对"治未病"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给出三点建议:加强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构架和学术体系;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完善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治未病"专门人才。
卢国慧司长强调,王琦国医大师建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技术推动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由王琦国医大师牵头主编的《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和《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的发布,在深化"治未病"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张文祥副局长
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张文祥副局长指出,王琦国医大师经过致力于中医"治未病"研究工作,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医"治未病"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法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并作为由卫计委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中唯一的中医项目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惠及民生。王琦国医大师还将自己对中医治未病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医治未病解读》,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中医"治未病"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中医未病学》是王琦国医大师对中医治未病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作为高等院校创新教材,将在中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中宣传与普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念。《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则是由王琦国医大师率领团队,对近9年来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梳理与总结,既有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又有对基层治未病工作实施效果和总结反馈的调研,还对期刊文献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两书的出版,能为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对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战略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导、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教授主题报告"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尝试",对中医药在当前大健康环境下的科研与产业化发展路径进行了说明。程京院士首先对此次高峰论坛暨新书首发式的举行表示祝贺。报告以博奥中心发展历史及主要自主研发成果开发为例,为治未病工程技术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程京院士强调,既往的"以病为主"诊疗模式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治未病针对的是全人群,这与中国梦、健康梦中的"全面健康、全面小康"思想相符合。此次王琦国医大师主编的《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及《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内容与时俱进。治未病发展应注重"科学化+工程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对治未病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荣誉教授樊台平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血管新生及中药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荣誉教授樊台平教授主题报告"中医药的欧洲视角",对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讲解。报告指出,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对比上,中草药具有明显的优势。2004年颁布,2011年5月实施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对中成药的海外输出有重大影响。其中规定了草药申报两大条件,包括效用及在欧共体内至少有15年使用历史,而15年使用历史成为中药申报的最大障碍之一。2014年4月3日英国卫生大臣亨特曾表示: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医药对患者有益,则中医药有可能被纳入英国全民医疗保险(NHS)系统。因此,寻找适用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如证-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血管新生开关平衡理论研究、血管新生疗法研究、人参皂苷调节血管新生机制研究等。樊台平教授认为《中医未病学》成书具有深远意义,他支持将该书翻译成英文版,并推向世界。樊台平教授指出,传统医药学是人类文明的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医哲交融的文化、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如何实现现代化,也是中医人需重视的内容。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主编王琦教授主题报告"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构建及辨识技术的研究"。报告指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架构是学科的构建基础。中医治未病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说,其理论体系必须具有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包括健康相关概念、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中医治未病的目的与意义、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流、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论体系、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与慢病防控、中医治未病与老龄化社会、中医治未病的社会实践及中医治未病与多学科12个方面内容。同时,王琦教授也对基于中医体质的18种治未病辨识技术进行了说明,包括量表辨识技术4种、生物学表征辨识技术3种、生理生化测评技术4种、基因组辨识技术6种、体质发病风险预警模型技术1项。
此次"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暨《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首发式"是一次圆满成功的学术盛会,对繁荣和促进中医未病学事业发展必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书简介
《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全国8所中医院校及相关临床、科研院所编写,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首部有关中医未病学的教材。该创新教材由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主编,由长期从事中医未病理论研究的治未病专家精心编写完成。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为该教材作序,序言中提到:"王琦教授主编出版的第一部有关中医"治未病"书籍--《中医治未病解读》,为中医"治未病"的科普工作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新的形势下,王琦教授审时度势,把握契机,组织专家学者及时推出《中医未病学》一书,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四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主题鲜明,内容详实,为中医"未病学"理论构架作出了创造性工作"。该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新学科,进入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医学术的丰富、延伸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是自中医治未病工程提出以来首次对所获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做战略分析的产品体现形式。该发展报告是基于项目组所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全民健康事业中医服务体系建设-中医治未病研究"课题。结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三次珠江会议精神,在国家卫计委王国强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曹洪欣,科技部陈传宏、田保国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2007年以来国家推行的治未病相关政策、2761篇治未病文献、57家治未病单位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结合2015年1月20日召开的"中医治未病战略研讨会"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领导、全国治未病示范单位等16位专家的现场讨论意见与建议编写完成。到目前为止,本发展报告第一次从中医治未病的背景与意义、国家层面工作调研报告、实施单位工作调研报告、文献调研报告、体质辨识治未病应用情况报告等五个部分对中医治未病工程进行了总结与问题剖析,对治未病工作所涉及的战略分析、工作成绩、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发展路向及重大事件等做了详尽说明。报告为实现国家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治未病政策制定的参考,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提供支持,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治未病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主编介绍
王琦,男,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6项。主编专著67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