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医院的经营状况与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的发展方向已从单一的技术质量、服务竞争转向全面综合的品牌竞争。作为医院领导团队中的核心,院长的职业化、专业化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长期任务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然而,我国的医院院长大多“医而优则仕”,多数未经过系统职业化的培训,院长专业化程度较低。9月27日,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院能力建设与发展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改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告诉搜狐健康,院长职业化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存有难点。
“我国院长大多是‘保姆型’院长,要考虑各方面的事情,小到买药买医疗材料,大到买设备搞基建工程,还要兼顾医务人员工作状态。此外,院长能不能胜任这个岗位,职工是不是真正的拥护,这些都是对于院长职业化的面临一些问题。”焦雅辉指出,推进院长职业化归根结底是人事制度问题,特别是去行政化后,院长的背景、任期、如何产生、职责、职业规划发展、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人事制度政策相配合。
除此之外,院长难以职业化的原因还具有以下几点:
没有设置专门的医院管理专业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学院下设有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但它和医院管理的本质是有区别的。“如果本科教育没有这个专业的话,这就让院长来源处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焦雅辉解释道。
医院运行机制与政府任命时的目标不匹配
我国公立医院首先要强调公益性,但是目前医院运行的机制又是依赖市场的。焦雅辉举例说:“医院在招标采购的时候是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在输出的时候价格是定死的,是规定的,不能够完全按市场的价格,这就是一种错位。”
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
焦雅辉认为,目前院长这个岗位的职责是不明确的。她在调研时发现,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消防安全、计划生育、环保等红头文件的第一牵头人都是院长,院长的这种“保姆”状态,无法很好地兼顾任何一项任务。
职业前景不明
一项关于院长职业化调查结果表明,48.53%的受访者不愿意放弃临床专业,30.88%的受访者认为职业院长的个人发展空间不够。院长职业前景不明朗也是难以实现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尽管困难重重,但焦雅辉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坚持推进院长职业化,其解决核心在于对院方放权和监督。“医院失去了约束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焦雅辉表示,因此要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此外,应对院长进行系统的职业化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注重效率优先,调动员工积极性,为院长职业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