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手工、农家自制、绿色无添加”……许多人都曾对网上售卖的“私房美食”垂涎三尺。
“糖姑娘”古方红糖就打着以上旗号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一些消费者仅服用数天就感到气血改善,还有人“使用月余治好了不孕”。有人拿此“朋友圈爆款”前去检验,竟然发现:25克的红糖中药用雌激素雌二醇的最高含量达人体正常值的1000倍,长期使用会诱发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
江西省食药监局随后查明,该厂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资质,擅自以“自制”名义售卖食品。目前已被立案。网络上花样百出的自制食品是否安全,引发公众关注。
网销食品火热催生新法
如今,“私房美食”已在网络上颇具规模。阿里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去天猫旗舰、专卖、专营等店,淘宝平台上其他食品卖家依旧过百万。
“私房美食”带来新鲜的同时是否也隐藏着风险?河北大学大四女生瑞凯有过失望的体验:在网上购买了宣称纯天然的蜂蜜,却发现外包装上居然有残留标签——原来店主批发了厂商的低价商品后更换包装,再打着“无添加”等名义高价售卖。
隋杨和朋友一起在网上淘了“私房肉脯”,收货后就闻着“臭臭的”,不舍得扔掉的朋友还吃坏了肚子。两人寻求赔偿却被告知:退款需要把原物寄回,除此之外没有赔偿。
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吴广枫认为,过去几年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相对缺乏,是因为《食品安全法》2004年始拟定,2009年发布,当时没有这样频繁的线上食品交易,也就没有专门制定法规。
这也解释了今年10月1日起执行的修订版《食品安全法》为何首次专门强调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部“最严食安法”中明确规定:网络食品经营需纳入监管,第三方平台需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登记审查许可证。
目前来看,新法已对平台和商户发挥作用。阿里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食安法上线后公司明确要求预包装及散装食品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6月上线的企业店铺政策区分了企业店铺和私人卖家,并对二者进行了权限划分。目前,未完成认证的卖家将受到商品发布受限、无法参加各类大促等限制。
淘宝业主也印证了此说法,名为“午后小聚”的西点屋老板娘称:“今年年初淘宝开始大规模通知商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10月起不按要求的商户已无法正常发布商品,有时还会进行抽检。”
未被拴住的“私房美食”
何丽的淘宝店铺共有20余种翻糖饼干,销量好的系列每月可售出600余件,但问及相关资质时她表示,“从事私房烘焙的个人不需要这些。”针对此种情况,淘宝方面给予答复是:私人卖家较难监管,目前措施是限制私人卖家更新商品和参加各种促销活动,给予企业商铺足够优势以引导和迭代。
即使拥有了流通售卖资质,主打“自制”噱头的食品是否需要生产资质仍然存疑,这也导致诸多网上售卖的“手工食品”缺乏生产许可。皇冠卖家“安妮美食店”是一家具备流通资格且通过淘宝认证的商家,但自制糕点的他们被问及生产许可证时表示“仍在办理中”;“百益堂土特产”自制的几种点心月销量均达数百单,店主却表示,“都是糕点师傅现做的,就好像街头现卖,要生产许可还真没有”。
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商户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农家作坊”。网上售卖的熏肉、果脯、蔬菜干等多种类型商品大多标注为“初级加工农产品”。因为缺乏相对明确的规定,此类业主均表示“不需要资质认可”,在淘宝上经营自制腊肉已5年的冯丽称,“腊肉不需要也办不了流通许可证”。
阿里相关负责人称:对于自制食品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由于全国各地各机构执行办法不同,淘宝作为平台更多鼓励商家按当地标准生产,本身只能做到审核义务,即审核卖家提供的证件是否真实有效。
事实上,哪怕填写了完整的生产许可,也未必就是“出身正派”的商品。淘宝某家主打“自酿葡萄酒”的店铺具备了流通许可、营业执照、酒类流通资质等证件,在生产许可、产品标准和厂名厂址处却填写了知名酿酒厂张裕的资料。该商铺称“张裕通过股份加盟的方式给予我们生产授权”,然而酿酒厂张裕方面称并无此合作关系。阿里相关负责人就此事给予回应称,该店铺不是知名商家,说明页填写情况无法完全追查屏蔽。
据了解,“付费代办淘宝相关资质”的广告至今能在网上搜到,“淘宝显示生产许可编号不能为空该咋办”的贴子也清晰可查。
相比之下,微信朋友圈里的“美食”更加缺乏约束。据悉,微信现在仅对“加V”的账号进行各项资格审查,对占大多数的私人微商并没有管理措施。
家住哈尔滨的金欣是一位“私房糕点师”,他白天上班,晚上制作蛋糕。问及生产资质,他坦言没想过,“作为消遣,身边类似的朋友也没人想过要办理这些”。
难以达标、缺乏资金是这些店主所谓的重要原因。福州的微商店主王娜专职产销零食,产品已近40种,她还专门购置了好几台生产设备。即使规模较大,她也从未考虑办理资质。在她看来,目前自家一斤牛肉粒价格低至50元左右,生产、流通、经营等资质办理下来,投入势必剧增,也就无法维持价格优势了,“要是真能办下资格证,我就不用微商这种形式销售了”。
店主所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没有必要”。江苏连云港的朱晓在业余时间制作糕点在朋友圈销售。她的印象里,从没有顾客质疑过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更没有人查看相关证件。“大概朋友间比较信任吧”。她表示现在自己每天已忙不过来,糕点需要提前两三天预订。
食品安全需多方共建
“野生”美食遍地,反映了消费者对待自制食品的态度。大三女生刘悦歆曾多次在淘宝上购买“手工红糖”。看到类似的“糖姑娘”出了大问题,她坦言内心有些后怕,但购买时确实从没多想,“因为老板待我很亲热”。黎禧妍也持类似看法。这个自称“吃货”的姑娘在微博上关注了多个私房美食“大V”,对这些人售卖的产品她从没怀疑过,“上百万粉丝呢,不可能骗人。”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认为这种想法亟待纠正。“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私家制作’其实代表着无经营许可、无卫生许可、无监督抽查、无专业培训、无产品标准。”
吴广枫也认同这点,“许多人愿意相信经营者‘咱家不需要资质’的劝说。但反过来想,资质要求明确摆在那里,不办理恰恰证明有最基本的地方没达标”。
天猫坚果类销量冠军“三只松鼠”相关负责人介绍,正规厂商均需要严格的品控体系:以“三只松鼠”为例,除搭建“云质量平台”追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细节,还要定期回应消费者监督反馈。此外,即使是在资质齐全的下游厂家,也要安排品控人员常驻管理。他认为,每一件小食品出产都要经历繁琐步骤,小差错就会导致大事故。无证商家既难以做好细节控制,又完全不受有关部门指导监管,安全隐患很大。
法律如何完善和实施已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有电商表示,因缺乏明确的实施指导办法,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仍存难度。
吴广枫也称,在食品安全方面,法律界和学术界仍任重道远。以初级加工农产品为例,美国明确将农产品归类于食品范畴内;我国因为具体国情将两者区分,却缺乏针对性规定。同时,她认为应该尽快推出《食品安全法》修订后配套的实施条例,因为“新法短期内在执法机关和平台商户处落实比较困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日前表示,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更新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范志红认为,消费者也要提高安全意识,促使不合格商户被市场淘汰。同时按新法规定,消费者可直接向交易平台索赔也意味平台务必承担更多责任,因为“食品安全里有政府、商户、平台、消费者多方参与,需要全社会共建”。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