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将归国 埋骨异乡七十余载

2015-10-29 15:23:18来源:京华时报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昨天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表示,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将于11月5日举行,届时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发掘地点

为远征军新一军墓地原址

2015年4月10日,由民间力量支持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正式启动,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约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14师、第30师和第50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在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在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却被当地人毁坏。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介绍说,根据记载,士兵周朝贵、刘龙等人为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刘龙已于20多年前去世,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程长富、邓公标、杨玲玲等多位华侨均证实,他们上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到这里扫墓。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孙春龙说。

据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个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修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在第六中学校园内,能找到部分残缺的水泥地基,据介绍是当年墓地的祭祀台。

DNA鉴定

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截至今年8月底,遗骸发掘小组共发掘葬坑294座,包括4座物品坑、2座动物坑、4座人与动物合葬坑。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帽徽、子弹、手雷,以及钢笔、戒指、相框等。还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写着“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为此次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

据陈靓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每个葬坑内围绕遗骸范围均排列数十枚铁钉,所钉铁钉目的是标示出遗骸的空间范围。

“铁钉标示让搜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孙春龙说,“但目前暂未找到相关历史资料及老兵口述说明用钉子标记的用途。”

陈靓说,墓葬埋葬形式有单人一次葬、单人二次葬(迁葬)、多人迁葬合葬、火化后将遗骨埋葬等。所用葬具包括帆布、铁箱、担架等,也有挖出墓坑直接埋葬。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墓地多次改建等人为破坏,葬坑内的遗骸保存状况欠佳,约有5%的墓坑遗骨完全酥粉化,无法收敛,最终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通过遗体骨骼可确认年龄段

陈靓说,目前已经通过遗骸进行了年龄的鉴定。

“远征军遗骸中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占所有个体的58.8%。”陈靓说,初步统计年龄在15-20岁的有15例,占年龄明确者的7.35%,在20-25岁的有87例,占年龄明确者的42.65%,在25-30岁的有42例,占年龄明确者的20.59%,在30-35岁的有52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25.49%,在35-55岁的有7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3.43%,55岁以上的有1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0.49%。

“牺牲士兵的年龄集中在20-25岁的青年段。当年,民族危亡时就是这样的年轻人来捍卫的。”发布会现场主持杨锦麟说,“今天我们要记住他们。”

建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寻亲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介绍,第一次采集了27个样本。之后对遗骸进行表面清理、打孔,再抽离出来DNA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27个DNA样本当中,最多的是汉族人,占比约半数,其余为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这与历史资料记载的中国远征军来源构成相吻合。

“只要鉴定亲属的染色体类型,再和遗骸DNA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就能确定远征军的身份。”他说。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说,“在完成DNA鉴定后,我们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对话

中国军人亡灵得到应有尊严

京华时报:为什么想把远征军遗骸接回家?

孙春龙:我在2008年就曾到缅甸探访过远征军遗址,当时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已经变成居民家和学校了,缅甸居民告诉我,在建房子时曾挖到遗骨,经常有打仗的声音,他对我说是因为我们中国军人的亡灵没有得到安息,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些遗骸接回家,得到应有的尊严。

京华时报:为把遗骸接回家,你做了哪些努力?

孙春龙:随后我开始了奔波,实地考察、筹款、跟政府商谈,一步步地努力。我也没有想到,事情可以进展这么快,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件不能想的事。

京华时报:迎接远征军遗骸归国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孙春龙:国内对历史的认知和跟缅甸政府的沟通难度一直都比较大。在我看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可以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多次通过民间外交跟缅甸政府沟通,缅甸政府在今年10月份发文同意将远征军遗骸送回国内。

特写

“轻点挖,他们会疼”

探沟的侧壁上,一小块人骨终于显露了出来,挖掘人员立刻将其取出,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闻讯而来的陈靓赶紧把骨头夺下,放回原来的地方。

“轻点挖,他们会疼。”陈靓说出这话,不只因为她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一位专家,还因为这骨头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名埋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全面胜利。然而,这些英烈的墓地此后却遭到毁坏。

2015年春天,应民间公益组织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邀请,陈靓加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发掘小组,前往缅甸密支那实施遗骸发掘、现场鉴定和DNA采样工作。

一期发掘已告一段落。在28日于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等宣布,11月5日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看着发布会现场播放的发掘场景,96岁的老兵尤广才热泪盈眶,那些被发掘人员小心翼翼挖掘、清理和祭拜的遗骸,经过DNA鉴定分析,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与他一起在缅甸作战的战友。

尤广才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1938年从云南昆明参军,后在国民革命军新6军50师任连长,曾赴缅甸作战,参与了历时近100天、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密支那战役。

“今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看着图片中残缺不全的遗骸,尤广才号啕大哭。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内容...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