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在家庭病床探索方面已经走在全市前列,目前共建立家庭病床347张,其中已结床276张,在建床位71张,患者零投诉,极大方便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看病就医。
今年5月,新区人民医院申请市级社区家庭病床继教培训项目,将新区家庭病床管理经验向全市推广。然而,这一项惠民工程要真正实现可复制尚存在不少困难,其中,社保报销标准过低、信息系统故障多等成为亟需突破的瓶颈。
成立家庭病床科实现专业化管理
2014年,光明新区启动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安排专项经费170万元,为35家社康配备便携式心电监护仪、血糖仪、便携式电脑、不锈钢出诊箱等医用设备,并为家庭医生团队配发统一服装和交通工具,医护人员诊疗手段和工作效率得到保障。2015年,光明新区又拨付70多万元维持经费保障家庭病床的正常运营。目前共建立家庭病床347张,其中已结床276张,在建床位71张。
在肯定家庭病床有效应对老年人慢性病需求、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同时,一名医疗界人士坦言,社区的社康中心承担了11项基本公共卫生,大力推进这项工作,人手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家庭病床建床数仍在不断增加,而家庭病床的医疗团队均非专职人员,仍需要承担日常的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同时,家庭医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对于全面持续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形成制约因素。”
他建议根据家床数量及时补充医护人员,逐步建立专职的家庭病床服务团队,同时筹建新区全科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加强对家庭病床全员培训,并按照家庭病床常见病种予以强化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准。
在此背景下,光明新区两家公立医院今年年初成立了家庭病床科,统筹管理家庭病床服务。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家庭病床管理科负责人曾运红告诉记者,该家庭病床科参与日常管理的有4人,25家社康中心有25个家庭病床团队负责具体服务工作,一个社康中心团队配置3至4人。
市党代表、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副院长王利玲介绍,该院在建的家庭病床有30张左右。为了更好管理家庭病床,该院于今年年初成立家庭病床科,该科室3个团队医生护士共9人。
建议家庭病床社保报销标准提至100元/天
在家庭病床推进过程中,社保报销标准过低成为头号困扰问题。
据了解,根据深圳市社保局2013年4月7日颁布的《关于实施家庭病床的业务说明》,规定家庭病床报销标准为50元/天,涵盖基本诊疗费、辅助检查费、药费和中医、康复等,实际医保记账费用低于50元按实际发生支付。有业内人士指出,社康如按照该标准运营家庭病床将亏损严重,入不敷出。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卫生科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家庭病床可开展的项目少,服务范围只有8个病种,如长期卧床、肿瘤晚期等达到条件的才能建床。但实际上还有如保胎等情况也需要卧床在家,不符合条件者只能自费。这影响了群众对家庭病床的首选率,建床率受到影响。
可收费内容少,医院、社康做得多需要投入的补贴就更多。”王利玲坦言,50元包干的标准过低,政府专项补贴到位的情况下能持平,但并不利于可持续推进,她建议将社保报销标准上调为100元/日。
曾运红认为,如果能通过调整社保报销标准建立标准化机制,也许不需要政府补贴就能持续家庭病床的运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测算过,普通住院病人日均费用为六七百元,家庭病床50元封顶,相当于差了10倍。家庭病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而这种标准化探索并非没有先例。据了解,在家庭病床服务方面取得不错经验的佛山市,在社保报销方面按照《佛山市医疗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对新开展的项目根据实际消费及国家限价标准收取,上报市、区物价局及卫生局审核。其中,社保普通病人报销标准35人/天,肿瘤病人45元/天,收费内容仅含基本诊疗费,药品、辅助检查和中医、康复等费用则按照项目收费另外收费,且医务人员17元的出诊费由患者自费。
“深圳的经济水平情况不同,我们希望能参照佛山市家庭病床收费标准制定新区家庭病床收费标准,能将基本诊疗费、药费、康复等费用100元打包,确保社康能够维持运营。”新区公共事业局卫生科工作人员表示。
开发全市家庭病床信息系统
依托家庭医生移动工作站和远程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医生带IPAD出诊,在病人家开医嘱、写病历,护士及时按照医嘱送药上门。根据远程健康系统实时监测病人血压、血糖和体温,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并短信告知家属,信息化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这是佛山祖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服务的常见一幕,也是光明新区家庭病床团队渴望实现的。
曾运红指出,除了社保报销标准需上调,社康信息系统也亟需完善。“我们现在是带着纸质病历本上门,巡诊完回到办公室再录入信息,增加很多麻烦。如果能够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在巡诊时直接连接系统录入数据,将方便很多。”
据了解,目前社康信息系统许多模块操作不完善,特别是家床病人的药品管理和费用管理方面很容易出故障,不利于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建床管理;同时,社康对病人缺乏有效的远程手段,不能高效地实现病人数据的实时监测。
对此,有关人士建议借鉴北京、上海、广州、佛山等地社康信息化工作经验,与相关研发公司合作,建立家庭医生移动工作站和远程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并将这两项技术与新区社康系统相连,同时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这种系统应该由全市统一研发,避免各区各自为战资源浪费,可以更有效在全市层面推广家庭病床。”曾运红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