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在这里召开"第二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和专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下面,我结合本次会议主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对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智慧医疗快速应用和推广,对我国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组织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以及各省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智慧医疗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最大单元模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整个网络内的医生、病人、设备完成实时的管理和调控,以智慧医疗为代表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酝酿、探索和形成,这必将为医疗领域的改革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刚才我们才有主任特别讲到,中医运用整体观如何把采集到个案的信息、局部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最后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来用药,来调整体、治局部。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收集、分析、判断、运用,用于临床,提高疗效。它本身就是一个智慧医疗。我们如何更好的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医的发展服务,为提高中医的疗效服务。应该说确实是面临了大好机遇。
二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需要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当前正处在一个医学信息爆炸的时代。据统计,医学信息资源占据约30%以上互联网信息资源,医学文献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全球医药类期刊近3万多种,每年发表论文200多万篇并且以每年7%速度递增。临床医生平均每天必须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才能够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速度。医学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在科研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利用、开发和整理,可以颠覆以往很多研究结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大数据时代,相应的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包含大数据处理的系统、新型知识服务的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的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为了获取新一轮医疗上的竞争优势,信息化将成为最重要的动力和武器。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抓紧制定《关于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要及时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统筹协调,既有我们和卫生计生的共同协调发展的规定动作,也有体现我们中医特色的专门的模块,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的创新,把中医药特别是中医在诊断方面、疗效评价方面的评价指标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加以判断创新。讲到大数据我想起了我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有一个发言,就讲到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天人合一,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专门讲到,说我们国家发明的一年365天有24个节气,这24个节气是谁发明的?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具体到谁不知道,因为功臣不必在我。不像我们的《本草纲目》就是李时珍,《伤寒论》就是张仲景,但是24个节气怎么形成的,谁发明的就没有记载。但是,24个节气的运用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准确无误。这24个节气怎么来的,我认为我们的古人是最擅于运用大数据的,大数据不是今天才有的才提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古人在观察天象,自然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逐渐的用在大数据当中总结出来了24个节气,而每一个节气的变化时段分界线都是非常的清晰,至今仍然是准确的。很了不起我们的古人就运用了大数据来总结规律,找到天人合一的、顺应自然的。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有了养生、防病的这些道理,这些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天人合一和我们人类祖先观察天象、总结规律是已经运用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因为没有计算机,但是没有计算机照样可以总结。所以我们也应该秉承和传承我们的祖先,我们也应该在中医药的发展当中,中医的这些大量数据当中总结出中医发展的规律。形成中医适应现代需要满足现代人民需求的这样一些规律的东西,来不断提升我们中医的科技含量。应该也是迫在眉睫。
三是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对工中医药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探索发展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等等。我想这些文件无论是对于"互联网+"还是我们来开发运用体现中医特点中医规律,但是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来创新发展的智能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我们指明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和任务。
二、准确把握当前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中医药信息化是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信息化工作。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今年年初,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投入不足、应用不深、信息标准缺乏等基础性的薄弱环节,符合中医药自身特色和规律信息化应用系统还尚未形成、人才缺乏、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突出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大部分中医医院已经建立了以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工作站等为核心的临床管理信息系统。据统计,55.0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64.4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二是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系统和中医特色诊疗系统得到应用推广。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初步建立了共享的数据中心和共享网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74所中医医院建立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信息系统,郑州市中医院、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32所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北京市中医医院、泉州市正骨医院等136所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特色治疗管理系统。三是信息化在中医药教育、中药企业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发展网络教育,20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办了信息工程学院,许多中药企业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中医药信息化新发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一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筹谋划,突出工作重点,强化任务落实,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有利新局面。启动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推动中医药政务协同系统、中医药服务项目监管系统等9个中医药应用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数据分中心建设;编制形成了"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信息化项目;安排全国转移地方专项资金近2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项目,等等。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做好中医药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加强对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切实把中医药信息化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卫生信息化大平台,共用基础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安全、快捷的中医药服务。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的防治水平。
第二,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国家、区域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合理构建二级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电子健康档案和中医电子病历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共享。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力度。本着"填平补齐、互联互通"的原则,对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的部分地市级和县级中医医院进行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同级综合医院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的中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电子病历的实时动态更新,提高数据质量。
第三,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鼓励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云医院、云支付、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可穿戴诊疗监测、智能化诊疗服务、智慧药房、疗效跟踪反馈等的研究和建设应用,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展远程智慧医疗平台研究和试点,实现中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远程培训等功能,为民众提供更为方便、更为快捷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
第四,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布局,统筹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的信息化建设。依托现有资源,搭建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平台,加快推动中医药大健康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统筹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疾病和健康管理从院内向院前、院后延伸。实现中医药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综合信息整合与共享,促进信息化对中医药医疗业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决策支持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推进中医药在卫生信息化和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建设,形成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健康服务信息、综合统计管理等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实现与人口健康信息化纵向贯通、横向互通的目标。
第五,推进大健康信息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汇集古今中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库,研究开发面向临床专业人员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目标的临床决策辅助人机互动系统,研究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医药疾病诊治、养生保健等知识库、知识图谱,通过建立微门户、微博群、微信等移动平台,主动推送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养生知识,逐步形成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决策支持服务能力,促进提升民众健康素养。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专业服务功能以及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通过行政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行使的职责委托或转移给行业组织,强化服务监管。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中,国家取消和下放了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相当一部分职能转移到了社会组织。面对国家政府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组织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作为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从事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国家一级学会,成立近20年来,在中医药信息学理念传播、中医药信息人才培养及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以及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凝聚着我国中医药信息领域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人才济济、思想活跃。我们要充分发挥研究会在中医药信息化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标准制定、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关注中医药事业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中医药信息化前沿问题,深入调研信息化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交流信息工作经验,组织和推动中医药信息技术和理论研究,跟踪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全面参与重点承担,为中医药管理部门服务、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使得我们的学术团体成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机构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真正把我们的组织办成"中医药信息化之家"。与此同时,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带领广大会员遵法、守法、用法,依法治会、依法管理、依法执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政府的职能转移要"接得住"、"接得好"、"用得好"。
总之,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要密切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信息化前沿问题,跟踪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来推动我们中医药的信息化建设。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参与下,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历史性机遇,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是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印发的《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为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和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中医药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共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信息化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