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让国人感到由衷的振奋。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当中,可以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从实验室到临床,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屠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她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于是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那么,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中医药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这次的奖项是世界对中国科学界的认可。一个说明中国的科学事业、科技发展得到了世界认可,取得了长足进步。大门已经打开,后边会不断涌现出更多成果,甚至涌出更多的获奖得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也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那么,这是不是就等于说,国际科学界对中医的现代化已经完全认可了呢?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在宣布结果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是把奖项颁发给了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们。他的这个回答是否可以解读为,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获奖,并不意味着中医和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也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鉴定、应用、修饰,都是在现代医学和药学技术的框架之下,中药古方仅仅是一个提示而已。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就表示: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也可以说是植物药的科学化研究。问题的关键就是,用化学的方法提取的中药还是中药吗?
对于这种争论,北京同仁堂主治医师刘钊,他的看法是,传统的中药发展不要僵化,将中西药完全隔离开这种观点本身也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刘钊表示,古时候很多中医药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比如中国人最早提取出生物碱。这次的青蒿素从中药材提取到成为一个化学单体药,其实是新药研究的过程。新药投入非常大,包括人力物力。资源很丰富,需要加强的是人的因素和资源管理的因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副教授王传社也认为,青蒿素虽然是按照西医的思路提取,但是它本身的立足点,借用的就是中医几千年治疗疾病的经验,这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也是启发。
王传社认为,这个成果是中西医结合的思路,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中医、总结中医,总结几千年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这种思路得到世界的认可,也能得出比较好的成果。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是很好的促进。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也对把中西药硬生生隔开的“界限观”不太认同。他表示,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仍然有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而这种“界限观”极容易导致固步自封。实际上,以天然产物去提取药品并不是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比如说阿司匹林、奎宁、麻黄素、紫杉醇、水杨酸、莽草酸等。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说得更直接:“中药和西药本来就分不开,也没有明确的甄别条件和红线可以将它们分开,人为将二者隔离开,只会造成更多的混淆不清。”中药的现代化,应该是真正理解它的有效成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工艺,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有效性和一致性,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
在采访中,屠呦呦自己的看法是,希望她的获奖是一个对中医药发展新的激励机制,祖国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应该把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希望这能为“究竟是代表中医拿奖还是西医拿奖”的讨论划上一个句号,因为无论传统或现代,说到底都是中国药学界的荣誉。或者正如网友所说,所有喧嚣之上,这并非是一个要为谁“正名”的奖项,而是一个关于拯救生命的奖项。
昨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日本研究者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研究者阿瑟·麦克唐纳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二人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将在今天下午公布。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