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周多,小豆包们的适应性差别已经显现。同是小学新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快适应,有的孩子却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到底“卡”在了哪儿?小学一年级,学生就会出现成绩分化吗?学前班提前学习而形成的知识差距,究竟是难以逾越,还是可以迎头赶上?老师又有什么办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对于这些新生家长焦虑的问题,小学低年级部的老师们表示,与知识准备相比,孩子在习惯养成方面的差距对未来的学习影响更大,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校老师需要付出大量心血,而家长也不轻松。家长积极配合、及时与老师做好沟通,有助于家校合力帮助新生解决困难。
入学适应习惯养成比知识教育更关键
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后学习会不会被落下很远?纪律不好、常常惹事的调皮孩子,会不会被老师嫌弃……开学一周多,刚入学的家长也进入了小学低年级段焦虑期。那么,对于刚入学的小豆包,家长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几所学校低年级部老师,听听她们的看法和建议。
不必为暂时的知识差距焦虑
不少家长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知识差距上,比如识字量、有没有学过拼音等等。家长担心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被拉开差距,往往也源于此。
“仅从识字量看,差距确实存在。”清华附小语文教师、二年级(1)班班主任赵丽娜说,就在不久前,清华附小刚刚调查了一年级新生的识字数量,识字多的孩子认识一年级要学的300个汉字,识字少的只认识30至50个字甚至更少。“不过,孩子从不识字到进入达标,飞跃是很快的。”赵丽娜说,家长着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焦虑。
对此,具有多年的低年级段带班经验的中关村三小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晓梅也表示,“知识准备并不是小学入学前准备的重点,而且小学低年级段知识方面的差距容易弥补”。
习惯养成的差距更需家长重视
在采访过程中,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所有低年级段老师提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从坐姿到握笔姿势,从每天收拾文具、整理书包,再到学习排队整齐、入校主动向师长问好……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重复,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自觉意识。在老师们看来,习惯养成才是小学入学乃至整个低年级段期间学校和家庭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孩子先天个体发育的问题,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而其中,家庭习惯培养方面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王晓梅认为,这又与当前家长的育人观念有关。
王晓梅说,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西方教育理念,更重视给孩子的自由度。但家长在把握“自由度”上,需要注意区分哪些可以“自由”,哪些不能放任。家长鼓励孩子自由地发展个人兴趣,这无可厚非;但在行为规范方面,自由过度而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并不可取。“必要的规矩和习惯仍然要培养,基本的纪律意识、行为规范仍然要有,如什么场合可以大声说话,什么场合该收敛自己的行为等等。”归根结底是要教育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
王晓梅表示,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做不到“心中有他人”,但是,“这并不能怪孩子,是家庭没有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