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才刚刚过去不久,春节即将到来。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人们之间相互赠送礼物的“高峰期”。礼物的选择也是让不少人伤透脑筋的事情,年年如此,该如何送出新意?送“健康”礼是近年来不少人的共同选择,年轻人也将送“健康”礼作为对长辈的祝福。
但“健康”礼的选择并不简单,相对专业的内容也让不少人在选择时犯难,厂家的部分宣传也让消费者很难鉴别。专家指出,一些健康类产品都有相对的适合症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红外类产品为例,专家表示,作为一种物理因子辅助疗法,这类产品的适应症状相对较为广泛,但对任何疾病并没有所谓的“特效”,消费者在购买时应特别留意。
“健康”礼选择范围多样化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赠送礼物,既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一种祝福的方式。随着时间的延续,送礼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送“健康”礼成为当下的一种新兴送礼选择,很多年轻人也将送“健康”作为对长辈的关怀。
在这方面,市场的发展总是能赶得上人们的意识。人们送“健康”礼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从之前的保健品到现在多样化的选择,包括体检套餐、家用医疗器械(血压计、血糖仪等)及一些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而近几年,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也成为“健康”礼的新兴方式。
市场在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就屡有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现象,去年的3·15晚会就曝光了各种专门欺诈老年人的保健品。这些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的产品却让不少老人上当,有消费者仅此就花费近40万元,购买了30多个品种的各类保健品。另一方面,“健康”礼的选择相对专业,消费者在购买时还应学会“对症”,几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同时表示,一些健康类产品仅适合某些人群,部分健康类产品的使用还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时不要迷信商家所谓的“特效”宣传。
红外线产品“特效”不可信
技术可信度:★★★
产品推荐度:★
红外产品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红外线产品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记者在一家购物网站搜索“红外线”产品,即搜索出包括红外线照射灯、红外线保健仪及红外线理疗束带、红外线床灯、红外线内衣等,这些产品宣称的功能也各有区别,以一款售价150多元的红外线照射灯为例,产品宣称适用于腰肌劳损、踝关节扭伤、消炎、消肿、阵痛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也有部分产品宣称对高血压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在一个月内已经售出超千件。也有读者表示,自己家中也购买了从红外线床垫到红外线内衣等多种产品。
红外线技术已应用临床
红外线产品究竟是否具备这些功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燕铁斌指出,红外线一般是指波长在750纳米-15微米之间的光谱,主要可分为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两种。其实红外线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是确定的,作为一种物理因子疗法,主要利用红外线热效应,适应症相对广泛。燕铁斌介绍,凡是可以借助热疗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红外线技术,包括疼痛、消肿、慢性炎症、局部肿胀、腰肌劳损等,但具体到个人时,考虑到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所处的疾病阶段、是否存在合并症等个体因素,仍然需专业人员的指导。
商家宣称的疗效难以保障
现在市场上利用红外线原理制造的产品是否可信?燕铁斌表示,关键在于厂家宣传的卖点。“红外线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保证,但多种多样的远红外线产品,其疗效恐怕很难保障。如果有红外线产品宣称对某些病症有特效,基本不可信,适应症的广泛性并不意味着这种技术对疾病有特效。”
燕铁斌举例,有些厂家宣称将红外线技术应用于服装或床垫中,通过使用产品,可以起到治疗某种疾病的功效,“这种功效不可信,我们无从得知加入其中的量;再者,如果不恰当使用,也可能导致症状加重。而且这类产品通常不作为医疗器械审批,治疗效果难以保障。”在产品相关标准方面,我国已制定了《红外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热辐射类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接触式远红外理疗设备》等相关标准。有专家指出,红外线穿透性较差,远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仅为0.05毫米-1毫米,近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约1厘米。鉴于其作用机理,红外线产品不可能对治疗骨骼愈合、阳痿、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症、前列腺等有“奇效”。
另外,有些情况并不适合使用红外线技术和相关产品,燕铁斌提醒,包括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及感知功能较差的人等,并不适合使用红外线产品。另外,个别部位的病变也不宜使用,如肿瘤患者使用热疗,反而会加快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
■提醒
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在红外线产品的使用上,燕铁斌建议,红外线技术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使用相对安全,副作用少,“但这一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没有专业指导,一味应用,反而容易适得其反。举个例子,刚刚扭伤的情况就宜冰敷,不适合热疗,也不适合红外线技术。”
燕铁斌建议,经过药监部门审查的红外线产品,可以用于家庭使用,“但也应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有些情况不宜使用。如果没有相关审批,企业的宣传功效往往是在打擦边球,不可用于医疗用途。”另外,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如果产品宣称某些治疗功能,应查看产品是否具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审核与批准。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张秀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