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国家卫计委 解读《职业性冻伤的诊断》

2016-09-14 10:22:06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冻伤,即局部冻结性冷伤,指接触严寒环境,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亦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冻伤的主要由于低温、潮湿,也与风速、防寒保暖管理措施、耐寒能力及适应能力有关。

寒冷地区低温下作业,或接触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均有发生职业性冻伤的可能。工业上引起冻伤的常见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液氦、氟利昂等。由于沸点低,瞬间蒸发,降温迅速,如果防护不当,就有可能因接触到制冷剂造成意外冻伤。

冻伤强调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合理有效的治疗,对预后致残率的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就诊过晚,错过了早期融化复温,预后常不理想,尤其是重度冻伤,病程长、治疗复杂,可导致畸形和残废等后遗症。为了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以及冻伤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有必要制订《职业性冻伤的诊断》。标准将规范冻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原则,并对职业性冻伤诊断和合理有效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冻伤的救治水平,减少致残率,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浪费。标准不仅对职业性冻伤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对非职业性冻伤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0℃以下低温环境及接触介质(如制冷剂、低沸点液态气体)所致职业性冻伤的诊断与处理。本标准不适用于职业性非冻结性冷损伤和低体温的诊断。职业因素引起的非冻结性冷伤是因长时间或反复接触0℃~10℃的低温、潮湿工作环境,且防护较差所致。非冻结性冷伤包括冻疮、浸渍足(手)。冻疮、浸渍足(手)与冻伤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故职业性非冻结性冷伤的诊断不能参照本标准执行

某些冻伤可合并化学中毒。液氯、液氨所致冻伤可合并吸入性呼吸道损伤;溴甲烷、氯仿所致冻伤可合并心、肝、肾损伤;液氩、液氮所致冻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对上述化学物质所致冻伤合并中毒应予以特别注意。在判断眼、呼吸道或实质脏器损伤的严重程度时,可按照相应化学物质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诊治。


推荐阅读:北京节前:预计晚高峰拥堵持续6小时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称:帕金森病有望“看图”诊断 日本东北大学和德岛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用患...【详细】
乳腺PET让乳腺癌早期诊断大大提前 中国抗癌协会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乳...【详细】
我国成功研制寨卡病毒诊断试剂 记者3日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该中心病毒病所出血热...【详细】
科学家发现肿瘤早期诊断方法 重庆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专家首次发现石墨烯...【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