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进口压力大,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产业链价格倒挂。玉米产业难题如何解决?
解困压力较大
“当前,粮食增产多、主要增在玉米,粮食库存多、大头在玉米,玉米行业面临的问题最受关注。”中国农科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说,玉米是近年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增加产量占粮食总产量增量的57%。
受玉米临储政策推动,我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增产的烦恼随之而来: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财政资金,同时每年都要付出巨额库存成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每年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尽管2015年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后,玉米价格有所回落,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国产玉米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去库存。同时,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玉米市场形成较大冲击,玉米产能过剩持续加剧。
据统计,国内玉米的主要走向,饲料约占65%,玉米深加工不足30%,食用不足10%。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尤飞说,玉米供给量不断攀升,但需求增长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受饲料高粱、大麦等低成本饲料作物替代影响,玉米饲料需求放缓;二是玉米作为能源作物,受到石油价格走低影响,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三是玉米淀粉等其他加工品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需求增长缓慢。
从产业链角度看,玉米产业链上游供给充裕,库存压力大,而中下游竞争较为激烈,各企业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以玉米淀粉行业为例,全国玉米淀粉在2011年产能就已突破2000万吨,近年来持续处于高位,而下游消费增长缓慢,明显供大于求。据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协会统计,全省有玉米加工企业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年加工能力近1000万吨;自2014年秋开始,全省玉米深加工全行业亏损,至今多数仍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
举措从源头抓起
面对国内玉米产业倒挂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玉米,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业内认为,这样能减少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数量,下游的饲料、淀粉和酒精等深加工企业才不至于连年亏损,整个玉米产业链才能健康发展。
农业部力推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全国计划5年内调减非优势区域玉米5000万亩以上,折合玉米产量2100万吨,鼓励农民将退出的玉米改种市场需要的其他作物。同时,农业部提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力玉米产业化,促进玉米转化加工,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糖罐”+“燃料箱”。
“燃料箱”意味着玉米生物燃料的发展机遇。我国2000年开始发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并在东北、河南、安徽等地区按10%的比例添加到汽油中,每年可消耗玉米450万吨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释放乙醇对玉米的需求对玉米产业链是个好信号。
相比加工企业,主产区玉米种植大户的状况更令人关注。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说,主要担忧新型规模主体的种植效益。前两年玉米价格好,农民就扩种玉米。据黑龙江等主产区调查,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多元。农民担心改种大豆、杂粮等后,效益赶不上玉米。同时,由于大豆市场化收购,杂粮杂豆价格波动大,担忧替代作物产品市场难销。
不少新型主体正在改变思路。辽宁省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认为,单靠卖玉米原粮收益肯定没保障,还得把产业链拉长。合作社今年打算建好加工厂,生产玉米碴和玉米粉;还要建好养羊场,实现从种到养的循环。一斤玉米只能卖七角,而一斤玉米碴就卖四五元,一斤高质量的玉米粉能卖到10多元,能增加玉米综合收益。
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伴随国家对玉米支持力度的下降,人们担心玉米是否会丧失国际竞争优势,成为“第二个大豆”。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从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主动调减玉米,减轻库存压力。从长期看,玉米仍是需求增加较多的品种,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曾衍德说,这是因为:首先,两个产品的贸易调控手段不同。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关税3%;而玉米进口实行配额管理,配额总量720万吨,不到国内消费量的4%,配额内关税1%,配额外关税65%。这些年,我国玉米每年实际进口量均在配额内。由于实行配额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进口。
其次,两个产品的加工布局不同。大豆加工企业尤其是油脂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离港口近,以进口原料为主。而玉米加工企业数量多,大多建在玉米主产区和畜牧业主产地,原料来源以国内为主。
再次,两个产品的体量大小不同。玉米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36%,大豆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到2%。世界大豆贸易量1.17亿吨,高于我国大豆消费量,可为我国进口大豆提供充足货源;而世界玉米贸易量为1.2亿吨左右,仅占我国玉米消费量的60%左右。
曾衍德表示,玉米结构调整是在巩固提升优势产区的同时,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推荐阅读:嘉士伯全面收购乌苏啤酒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