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山西省朔州市农民种玉米为卖粮发愁,养牛户为奶牛缺饲料发愁。如今,随着当地推行“粮改饲”,双方都不再犯愁,并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69岁的赵占全爬上家里的玉米堆,翻开油毡布,用手翻着玉米粒仔细查看着。连日的降雨,让老赵一直提心吊胆,看到存放快两年的玉米没发霉,他长出了一口气。
这名朔州市山阴县八里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家里有3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玉米丰收了,销售却出现困难。“前年产的玉米到现在还剩2000多斤,一直是每斤六七毛钱的行情,赔钱卖,卖不掉的喂牲口,要是发霉就只能当柴烧了。”
“不是种玉米不挣钱,要看咋个种法。”山阴县顺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日军告诉记者,前两年养牛户每年都为玉米发愁,但需要的不是当粮食的玉米,而是青储玉米。奶牛要靠它当饲料,可当地产量却上不去。
青储玉米,就是将鲜玉米棒连同秸秆一起粉碎,经过发酵变成饲料,能储存1-3年。虽然粮用玉米供过于求,不好卖,但朔州市奶牛存栏18万头,对青储玉米的需求却十分旺盛。
为养而种,以养改种,以农载牧。为了改善供需结构,朔州市积极试点“粮改饲”,把玉米当成牧草种,并根据当地养殖规模,合理测算青储玉米和粮用玉米的种植面积,避免“一窝蜂”导致新的过剩。
去年,在当地畜牧部门的推动下,赵占全将30亩地全部改种了青储玉米。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流转20亩地,也全部种上青储玉米。“1亩地产4吨左右,每斤2毛钱,比粮食玉米1亩收入要高出500多元。”赵占全说。
除了亩产效益高,赵占全还节省下一笔不小的劳务支出。以前玉米丰收,他需要雇用2名劳力收粮,每人每天100元,1周需要1400元。去年,他将青储玉米以每吨360元的价格卖给了合作社,合作社上门收割,他1分钱没花。
“‘粮改饲’不仅推动当地玉米供需结构的改变,更破解了当地乳业的发展瓶颈。”山阴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赵生富说,以青储玉米为主配上其他饲料,奶牛的饲料结构大幅改善,平均每头牛每天可以多产2公斤牛奶,牛奶中的乳蛋白和乳脂率等也明显提高。
据了解,今年山阴县青储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将为全县8.5万头奶牛提供47万吨“口粮”。而整个朔州市种植面积也达到28万亩,并积极试种苜蓿、燕麦草,有望改变饲料依赖进口的现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