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野外露营,当心惹上莱姆病

2015-07-23 10:38:5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夏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野外旅行,尤其是青年人。野外露营更是一项新潮时髦的活动,非常受时下青壮年人群的欢迎。但是野外露营并不是你想象中的简单,有时会惹来一些奇怪的疾病。

户外活动,昆虫叮咬易染病

一位29岁的小伙子,7天前和同学去小兴安岭森林公园游玩,回来3天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及头颈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他的体温高达39.5℃,右侧颈部有一环形红斑,红斑中心部位有个小小的凹陷。在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特异性抗体检查,最终确定这个小伙子感染的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经医生仔细追问病史,了解到病人曾在树林、灌木丛中安营扎寨,并被蜱虫、蚊虫叮咬过。综合以上临床诊断,确认小伙子患上的是虫媒传染病——莱姆病。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治疗,这位小伙子才康复出院。

黑龙江省临床职业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第二医院中毒科和神经内科主任宋莉提醒大家说,在参加登山、攀岩、探险、林地露营等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预防外伤,避免跌倒、划伤,同时还应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昆虫叮咬所带来的神经、皮肤、关节或心脏等病变及损害。

小小蜱虫,森林草场常隐身

宋莉介绍说,莱姆病是一种以蜱虫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本病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均有莱姆病的报告,而且发病率和发病区域呈迅速上升和扩大的趋势。

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莱姆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及野生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循环。许多野生动物如鸟、鹿、鼠类及某些家畜如马、兔、狗、猫等均可成为贮存寄主,起到传染源的作用。尤其是树丛环境,非常有利于野生动物和致病蜱的繁殖,因此本病多流行于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分布范围极广。宋莉指出,易于感染莱姆病的人群相当普遍,以青壮年居多,主要与被蜱叮咬有关,尤其在野外和林区职业暴露的工人感染率较高;随着森林游、草原游、徒步穿越、狩猎、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的不断升温,城乡居民染上莱姆病的情况也越发多见了。

宋莉介绍,蜱虫又叫八脚毒虫、草爬子、壁虱、扁虱,成虫躯体背面有层较硬的外壳,通称为硬蜱。硬蜱大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原和开阔的牧场。蜱多在白天侵袭人畜,其吸血量很大,饱食血液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莱姆病是通过硬蜱叮咬将伯氏疏螺旋体注入皮肤后,产生特征性游走性红斑,并蔓延至局部淋巴结;再经血流播散至其他部位的皮肤、神经系统、关节和心脏等器官,由此产生多脏器损害。疾病早期,患者表现为不适、倦怠、头痛,儿童则有低热或间歇热;进一步发展可致神经损害,导致脑膜炎、颅神经炎、脊神经根病和脑病;晚期持续性损害迁延数月至数年,包括慢性关节炎伴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和疼痛、亚急性脑病、慢性乏力、淋巴细胞瘤和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深入林地,小心防护有要领

莱姆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确诊后应针对特异性抗原,依据发病的不同时期应用口服多西环素、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或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合并有关节、神经、皮肤等器官损伤的病变给予对症、支持疗法。

宋莉强调说,目前莱姆病的免疫防御技术尚未成熟,个人有效防护可明显减低感染病原体和发病的机会。具体措施是在疫区野外工作或旅行人员最好远离有蜱栖息的地区(如有蜱隐匿的灌木丛),一旦进入应穿上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同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颈部围上白毛巾,途中经常检查衣服和体表,若发现被蜱虫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强行拔出和压碎虫体,以免病原体经皮肤深入体内。回到室内须尽快沐浴冲洗。而从蜱虫出没地区返回后,要全身检查身体各部位有无被蜱虫植入或咬伤,对儿童应进行腋窝、口周、脐、腹股沟区、膝盖后面、腰周围的仔细观察以及头发上有无蜱虫;对户外用过的衣物、包裹,使用高温烘干处理1小时,以去除残留的蜱虫。如果发生被蜱叮咬或有过疫区暴露3~32天后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或丘疹,须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户外活动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不充分就有可能发生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对于喜欢野外旅行、露营的朋友们来说,出发前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谷国青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内容...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