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的夏季已经离我远去,迎来的是温度适宜的秋季。秋季虽然云淡风轻、秋高气爽,但却成为身体各个部位疾病的多发季,必如说呼吸道疾病、肠胃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对于“多事之秋”我们该如何健康度过?下面为大家来支招:
“多事之秋”的由来:
“多事之秋”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有人这样解释,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与一个人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相似,触景生情,人们因而伤感。唐朝诗人刘禹锡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宋朝诗人辛弃疾有诗“而令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绝命诗也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都是这种现象。现代医学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们入眠,还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会抑制人体中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后者的生理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相对减少后,人们就会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阳光照射可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秋凉之后,常常天气阴沉,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们因而产生伤感情绪。
如何度过“多事之秋”:
1、秋季呼吸系统疾病
秋冬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时间,以免招致传染。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清洁度,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在秋冬季节,可往地面洒些水或放一盆水保湿、也可使用空气加湿器等。
若有低热、流涕、鼻塞及咽痛,可能能患了上呼吸道感染,要注意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多饮水,可给予退烧药和抗病毒药治疗。若患者体温达38.0℃以上,且持续超过3天,并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和气促症状,可能患上了支气管炎或肺炎,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2、胃肠道疾病
合理饮食是防治溃疡病的基础,溃疡病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食松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油炸或坚硬、难消化的食物。
在胃肠炎多发的秋季,注意日常保养非常重要,如不吃不洁食物、不饮酒、不暴饮暴食、不吃生冷食物、腹部不受凉、不服用会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等,均能避免或减少急性胃肠炎的发生。“急性胃肠炎期身体虚弱,吃些滋补品补一补吧”。
3、心血管疾病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秋季以后,天气转凉,季节的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突增,各大医院门诊的心血管病人也随之增多。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随时了解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到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长时间活动。
秋季是进补的时节,但心血管疾病患者仍要坚持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些粗粮和绿色蔬菜,避免长“秋膘”,加重心脏负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