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到医生,通常称呼“×医生”、“×大夫”;有职称的,我们称“×主任”、“×院长”、“×教授”等;德高望重者,称“×老”。现代医生的称呼多种多样,古代的医生又有什么称呼呢?
古代对医生的称呼更是多样化,有以官职称呼的,有以地名称呼的,有以药名称呼的,还有以医术称呼的。
医生
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官职
唐朝称医生为“待诏”,诗人张祜曾写道“药饵无征待诏愁”。
宋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官阶有大夫、郎中等。大夫是医官中最崇高的职位,就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称为大夫,草药店或流动行医的医生称为郎中。所以现在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此外,有一些官员精通医术,但是并不任职医疗行政职位,所以后人称呼其官职名。
汉代名医淳于意,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唐代医家王冰,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
地名
除了以官职称呼医生之外,古代还有以地名称呼医生的。以《伤寒杂病论》载于史册的张仲景,因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界都以“张长沙”对其呼之;弟子满天下的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
药名
以药名相称的,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古代这种称呼很多。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等,都是人名。上面提到的刘完素,有个弟子“穆大黄”,就是因为善于治火热症,巧用中药大黄而得名的;明代医家张景岳,长于温补法,擅长用中药熟地,他创制的29方“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时人称之为“张熟地”;清代医家张锡纯,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被医林呼之“张石膏”;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于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病症,胡适的所谓“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陆黄芪”。
医术
因医生医术高超,被百姓用溢美之词尊称的也大有人在。“医圣”张仲景、“外科圣手”华佗、“药王”孙思邈,都受之无愧;宋代的“儿科圣手”钱乙、清代的“外治之宗”吴尚先等也都名副其实;还有以指三点后辨脉洞之病源的元代医家“刘三点”刘岳以及被称为“神针”的明代医家李玉,都是因为医术高超被赋予美名的。
此外,古代人重视家族,一些医生还会被以家族排行称呼。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谷国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