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下雪了想吃火锅吗?看千年前西汉人吃火锅蘸酱!

2015-11-06 09:56:30来源:健康台

昨晚,北京人被突如其来的降雪刷爆了朋友圈,今年的降雪来的较往年早,网友们在观看美景的同时也直呼“冻成狗”,想美美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巧了,近日,考古人员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文物,不仅有编钟、编磬、竹简、青铜雁鱼灯和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等,还有青铜火锅!墓主为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的某一代海昏侯。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吃火锅了。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

下雪了想吃火锅吗?看千年前西汉人吃火锅蘸酱!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青铜火锅)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染炉将调料加热后涮蘸

从考古发现来看,两汉时期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墓主是西汉江都王刘非。

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鼎分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2007年初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可见当时的鄂西人也吃火锅了。

重庆云阳2000年前的一座汉墓中也有发现一件釉陶质釜灶,釜灶相当于今天的烫火锅,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实物,原样制作出来的随葬明器。可见,以吃火锅著称的重庆人,在2000年前就好这一口了。

商周时期或吃“小火锅”,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这说明,狗肉火锅古今中国人都喜欢吃。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上面有铭文“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火锅,古人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在中国历史悠久。到了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火锅的特色是边煮边吃,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吃时暴汗淋漓,酣畅之极,有解郁除湿的作用,适合山川地区。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谷国青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胃癌高发 要做“火锅英雄”请别吃太烫太辣 全国肿瘤防治周特别报道近日,由陈坤白百合主演的...【详细】
穿到汉代,考古专家说也可以涮锅撸串 如果穿越到秦朝,就只吃各种水煮菜吗?当然不是!...【详细】
远古人类吃什么?近日现4000年前高富帅食谱! 我国的饮食文化久远,美味佳肴种类繁多,达官贵人...【详细】
现代男子精子数量比50年前降低40% 尴尬年龄如何备孕?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某一年龄段的男女朋友来说略...【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