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活鱼下架掩耳盗铃?!

2016-11-29 11:13:06来源:解放日报

活鱼下架掩耳盗铃?!

北京多家超市近期突然下架淡水鱼,引舆论猜测纷纷。最具“阴谋论”的怀疑是说,淡水鱼的消失是因北京水质出了问题。眼看着,这就是一场社会影响巨大,又有些似曾相识的环保危机。

好在环保危机并未发生——北京市食药监局先辟谣,之后媒体又从国家食药监总局权威人士处获悉,活鱼下架与国家食药监局水产品专项检查消息泄露,导致经营者逃避检查有关,并非此前市场传说的水体污染。

不过,水体没有污染,公众的疑虑却未被打消。因为人们发现,关于水的“虚惊一场”结束后,另一种危机却在悄然而至。经营者将淡水鱼下架,是为了“逃避检查”,而能够迅速“逃避检查”,是因为“专项检查消息泄露”——人们很容易联想,即便水干净,鱼也未必干净; 即便水和鱼都干净,还有些东西不干净。

先说“逃避检查”。在关乎公共安全等敏感领域开展“检查”,是政府监管的基本方式,亦是维系公共安全的必需之举。检查有“常规检查”,也有“专项检查”,有不请自来的暗访,也有打过招呼的明查,都很正常。不管何种形式的检查,从严从细、杜绝漏洞,总是最基本的要求,唯此才能最大程度打消公众疑虑,回应社会关切,维系公共安全。

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执法者与被执法者、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共同体——尽管各为其主、各有目标,生意人要赚钱,执法者要履职,也都天经地义。但诸如“合法经营”之类底线规则总是大家的公约数吧?监督者依法监督,被监督者坦诚接受监督,这类常识也不需要多作说明吧?但偏偏现实中玩出了这类“见执法就逃”的“躲猫猫”游戏,被监督者祭出“逃之夭夭”的大旗,等于是拒绝接受基本的社会规则。用民间的大俗话说,他们“心里有鬼”。

而这种“心里有鬼”,可以表现为两条鱼的消失,也可以表现为别的什么的消失,更可以表现为故意为之的弄虚作假。不久前,也是为了应对“专题检查”——由环保部主导的环境污染地区专项督查,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也玩起花招。督察组发现,在11月初的雾霾过程中,有的城市在环保部设置的环境监测点附近,禁止货车通行,以此干扰大气污染浓度监测;有的地方将早已停产的企业,列入应急减排限产名单,造出一组好看却无效的数据。西安某地做得更绝,工作人员索性给环境监测站的空气采样器上塞了棉纱,等于给检测仪器戴了一个“防霾口罩”。

这样的新闻,在舆论场上成了笑柄。这显然是不折不扣的“掩耳盗铃”,但现今这类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掩耳盗铃”行为,却不只是一个笑话或一桩丑闻。它折射出的更是一种弥漫在社会许多方面的对于监管的抗拒,而抗拒监管背后便是抗拒责任、抗拒规则,再深挖下去,往往就有不堪示人的利益和目的。

而对监管者来说,这种来自被监管方的抗拒,亦提出了更新的考验难题——你能甄别这些“掩耳盗铃”的技法么?甄别后你又能以更严手段、更硬措施予以规制么?就先前在环保领域和许多其他领域的情况看,针对这类弄虚作假、掩耳盗铃的风气,舆论谴责固然充分,但实质性的干预仍嫌不足。或者说,今天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对类似行为需要用法治方式“更严追惩、以儆效尤”,但法治的手段完备与否、已有手段又能使用多少,却始终未能打消公众心头的问号。

此番北京淡水鱼事件,又透出一条新信息:商贩们“掩耳盗铃”,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走漏了风声。也就是说,这类试图蒙蔽公众的事端,很可能不独是被监督者这一方面“不讲规矩”,“监督者”一方也可能有某种责任,甚至在这个食品生产、销售、监管的看得见的闭环底下,还有存在一条隐秘而关乎利益的暗线的可能。尽管这种揣测很可能也是“杞人忧天”,甚至“小人之见”,但依据目前的事实毕竟不能予以排除;而恰恰是其不能排除,这种涉及更深层面的信任危机,或许比“水污染”之类的谣言更令公众焦虑。

要打消公众焦虑,别无他法——公开、彻查、严惩、严肃问责。对任何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关切的争议,不外乎都是这样的路径。只有这样,“掩耳盗铃”者才不至于真的把“铃”偷走,凝聚社会共识和信心的纽带,才不会轻易崩裂。


原标题:“掩耳盗铃”的秘密


推荐阅读:杭州: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沃尔玛所售活鱼检出违禁物 鱼是春节团圆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却被曝出食...【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