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让国内医疗乱象露出了冰山一角,对于当前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是机会还是危机?
一边是百度遭遇互联网医疗商业推广活动全面整顿,阿里健康遭遇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权被收回;一边是上百家医生集团抢占互联网流量入口,一大群创业者也瞄准了互联网医疗摩拳擦掌,包括移动医疗、健康管理、医药O2O等多个互联网医疗领域,正在被迅速瓜分和抢占。互联网医疗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医疗行业肯定会出现一家不小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企业。”微医集团CEO廖杰远告诉新京报记者。
去年以来,大健康产业单笔融资额被刷新到3.9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4月9日,在新京报记者统计的127家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中,越来越多的投融资机会,正从前两年热门的医院O2O、问诊O2O涌向医生集团、健康管理、医疗智能硬件等新领域。
【巨头篇】
平台自营、疯狂投资 BAT“圈地”移动医疗
5月9日,百度被监管层要求对医疗、药品、保健品等相关商业推广活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百度CEO李彦宏发布内部信表示,重新审视公司所有产品的商业模式,当日百度股价跌幅一度超10%。
另一巨头阿里巴巴控股的阿里健康今年也吃了苦头。2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宣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承担监管码运营权的阿里健康表示,正与国家食药监总局商讨移交细节,结果其股价一度下跌14.49%。
对于BAT等互联网巨头来说,移动医疗投资从来不缺钱,2016年需要的是重新审视商业模式、调整布局。
腾讯投资13家企业构建版图
在BAT三家之中,腾讯的互联网医疗版图最为完整,包括垂直网络社区“妈妈网”,问诊O2O平台“妙手医生”“邻家医生”,和京东合投的健康管理智能硬件“滨刻普锐”,掌上医院的开发方卓健科技;还投资了许多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比如医疗美容领域的“新氧”、药物研发领域的“晶泰科技”、急救领域的“第一反应急救”。
“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腾讯公司、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共计投资13家大健康产业内公司,12家公司的单轮融资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
在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就重点提及了“互联网+医疗”,希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医院信息孤岛、医生多点执业和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化等问题。
有了智能硬件、医疗保险领域投资,腾讯还有可能打通医疗机构服务、用户健康管理等新兴业务。果然,3月,腾讯上线了内部孵化项目“腾爱医疗”,医院端帮助建立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关键医疗数据的大数据中心,同时为医患双方提供“医疗智能终端”、“互联网金融医保”和“医生平台”。
百度、阿里主要靠平台“自营”
百度投资部对外投资了3家大健康产业内公司——知我药妆网、医护网、趣医网。其中,单轮融资额最大的趣医网,是目前市场份额最高的院内移动医疗产品及服务商,被投资了4000万美元。
但百度更大的互联网医疗布局来自“百度医疗”。2015年,百度医疗上线了预约挂号业务“挂号狗”,今年将进军医患匹配业务,即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对医患双方进行精准匹配和分发。但一位移动医疗领域创业公司高管分析,百度的互联网医疗布局,至今没有跳脱流量变现的传统思路,目前仍然是通过每天上千万搜索医疗健康相关信息和服务用户,为百度医疗及其相关合作方导流。
另一家巨头阿里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案例也并不多,阿里健康投资了医学影像云服务平台“万里云”,还用了194.48亿港元投资药品电商平台95095医药网。阿里系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布局,实际上来自它自营的两大支柱——蚂蚁金服及阿里云。
睿仁医疗首席运营官董昕宇表示,蚂蚁金服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全国社保基金依然是其大股东,未来有可能实现用支付宝来缴纳医保、付费看病,“医保商业化恰恰是个千亿级市场,有可能孕育下一个阿里巴巴的”。而阿里云的医疗云在2015年公布后动作频频,先是与西安国际医学、东华软件宣布打造国内首家实体云上医院,又与多家医学影像平台合作布局远程医疗服务。
另外,即便是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权被国家食药监总局收回,阿里健康依然不甘放弃药品可追溯服务。阿里健康表示,将作为第三方信息技术企业建立全新的药品追溯平台。
【创业篇】
移动医疗公司开医院 医生集团忙“触网”
BAT等巨头忙着跑马圈地,创业公司们则在忙着完善服务链条。移动医疗公司从线上走向线下,开起了互联网医院;医生集团(由2名以上执业医师发起的、以执业医师为主体的独立法人)则从线下走向线上,开发自己的App、微信服务号等。
服务于医生集团的医生经纪、品牌推广等创业机会也开始涌现。其中,获得244万美元融资的“健康微能量”,建立了中国首个基于移动端的散散联盟——“三甲医生集团”。今年4月,在线轻问诊平台“好大夫在线”发起的中国品牌医生学院,囊括医疗执业安全培训课程等。
移动医疗公司开线下医院
4月底,微医集团等移动医疗公司和多家医生集团负责人,不约而同地从全国各地飞奔北京参加某论坛,向上百名县域医院院长推销自己的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等模式。
微医集团此前宣布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业。据投资人复星医药公告,微医集团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首家被上市公司证实、跨进“独角兽”行列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走向线下,外界认为是公司原有的商业故事支撑不起估值。对此,微医集团CEO廖杰远告诉新京报记者,互联网平台肯定要给用户提供打通线上、线下的完整服务链条,微医集团今年计划把诊疗中心建到县一级。
医生集团开App等抢流量入口
随着移动医疗公司走向线下,医生集团则在走向线上。
多部委此前发文放开医生多点执业,2015年至今全国涌现出逾百家医生集团。目前国内医生集团分为两类,一类是执业医师仍保有事业编制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如大家医联;一类是从医院人事关系分离出的体制外医生集团,如张强医生集团。2015年,大家医联宣布获得千万级融资;2016年4月,张强医生集团宣布获得第二轮融资。
相对于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当一个普通“商家”,医生集团采取合伙人制,成员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收益。在医疗云、医疗影像等新技术武装之下,医生集团开发自己的App、微信服务号等,抢占互联网的流量入口。
不过,与国际性的医疗集团相比,国内的医生集团差距仍然不小。凯撒医疗集团2013年在美国就拥有900万会员,17万员工,17000名医生,年营业收入达531亿美元,净利润27亿美元。即便是目前国内人数最多的医生集团,大家医联的执业医师数量也不足千人。
大家医联创始人孙宏涛表示,美国、德国等大型医疗集团采取“实体医疗机构+保险公司+自办大学”的模式,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人才流的生态闭环、良性发展。
【观点】
●解放医生难
有意愿、有能力多点执业的执业医师,大多是有10年以上医龄的主任医师;而对入职不久的年轻医生来说,事业编制通常有很强吸引力。很多医生不愿意放弃事业编制,是因为两者待遇悬殊,比如:编制内医护人员的收入是合同工的两倍。
——金蝶医疗总经理陈登坤
●购买服务贵
我们发现,中美医疗保险体系有较大差异。在美国,看病只需花15分钟的社区“快速诊所”,以及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再次入院率从而降低医保支出的健康管理软件,医保或商业保险都是愿意买单的。而在中国,类似的医疗服务还未能纳入医保范围。
——睿仁医疗首席运营官董昕宇
【投资篇】
“医药电商、问诊O2O已失去投资价值”
在企业们忙着圈地争食的同时,资本市场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新京报记者统计了127家创业公司,今年一季度仅出现14起新增投融资事件,占比仅11%左右,呈现资本接力“青黄不接”的局面。其中,前两年很火的医药电商(医药O2O)仅有2起。
重山远志医疗基金合伙人孙超告诉记者,医药电商、问诊O2O两大板块已经失去投资价值。问诊O2O行业政策风险大,连一些有多轮融资的明星挂号公司,都面临号源被医院卡住,或因挂号“加塞”而被政府查禁的风险。
孙超称,至于医药电商,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渠道把控越来越紧,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仅2015年一季度,就有上海医药、乐普医疗、汤臣倍健、丽珠集团等一批上市公司“触网者”,它们来自传统制药、医疗器械、快消品等不同行业。“已经没有创业公司什么机会了。”孙超说。
一边是传统投融资机会趋冷,另一边是新增投融资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不明朗。
孙宏涛就告诉新京报记者,多家投资机构曾经到访,但觉得相对于智能硬件、健康管理领域,大家医联通常被归为实体医疗行业,而非互联网平台,其可复制的效率较低,商业模式延展性较差,不是创投资本眼中动辄带来数十倍、上百倍收益的理想标的。
作为专注于医生集团的投资人,孙超认为,医生集团必须与医疗保险打通,并成为传统医疗机构(县级医院)的代管方,才能把商业模式打通。而部分专科医生集团已经形成自主品牌,不需要依靠互联网大平台为其导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流量入口的大平台已经被微医集团等大中型公司“包办”,但垂直领域的医疗创业公司仍有投资机会。该类公司是指只专注于某个垂直领域、主业并不多元化的大健康创业公司,如母婴、齿科、养老、减肥、医疗美容,以及医疗招聘、医生集团孵化器、医疗管理咨询等。
推荐阅读:英国推出不用采血的微波血糖检测法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