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天气最热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数伏是夏天最难熬的日子,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人看来三伏难熬,但在中医专家看来,三伏天这段日子却是“金贵”异常,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医的角度讲,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的日子,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日子,这个时候采取一些养阳驱寒的方式预防一些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显著。那么三伏天中医是如何利用“天人合一”的理论防病以及治未病的呢?今天我们采访了东城中医医院副院长黄飞剑,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更加了解神秘的中医,了解三伏天是怎么防已病,治未病的。
Q:普通人看来伏天是最难熬的,为什么中医看来却是最好的防已病、治未病的日子呢?
A:其实这里讲的是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中医有冬为阴,夏为阳之说,“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二所谓的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期间,这个时候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人体阳气浮越,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以辛温祛寒、调理气血的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辅以中医外治法开穴通经,可起到疏通经络,鼓舞阳气,调理气血,调节人体的肺、脾、肾功能的目的,从而达到驱邪外出、增强脏腑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降低发病频率的作用。是中医理论中“已病求治,未病先防”的具体体现,为预防秋冬季节的疾病频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Q:中药穴位贴敷是指近几年很火的“三伏贴”吗?
A:你说得很对,冬病夏治的中药穴位贴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贴”,今年三伏,我们医院也开展了“三伏贴”的贴敷工作,肺病、骨伤、皮肤几个病种都有相应的特色贴敷。比如说颈肩腰椎的一些慢性疾病,我院就有一些特色。主要就是“引阳入督”,因为督脉是阳气汇聚之海,骨关节病大多是由于经络阳气空虚的时候,风寒湿邪入侵肌里所导致的,所以阳气不充足,是导致骨关节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例如手脚凉、关节痛、肩背部不适,腰腿酸沉无力,后背总觉得有风,再热的天气也不敢裸露肌肤等问题。此时要以“通督”为主,通过“引阳入督”在阳气最旺盛的夏季治疗骨病,顺势引导阳气入体,将寒气逼出体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的阳气,有效的预防冬季一些骨病的发作。
另外我这里想说的是,“冬病夏治”,其实不仅仅局限在穴位贴敷上,还有一些中药的罐疗、足浴、温灸都有相应的效果。而且今年有四个伏,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冬病夏治”的效果。
Q:通常夏季只有三伏,您上面提到今年有四个伏,对咱们的治疗有什么好处?
A:是这样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今年的伏天长,延长了冬病夏治的时间,也能够更好地达到预防及治疗的效果。
今年我们采取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将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贴敷,针对鼻炎、易感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颈肩腰椎病、湿疹、荨麻疹等患者,进行临方调配现场贴敷。
Q: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是适合所有人吗?
A:三伏贴有一定针对性,并不是人人适合。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另外,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此外,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的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应避免使用。
在贴敷期间,要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还有就是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如果在贴敷期间有任何疑问,可以在医院咨询专业中医师再行贴敷。
■小贴士
一伏为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1) 时间为7月22日至7月31日,
中伏(2) 时间为8月1日至8月10日,
末伏为8月11日至8月20日。
今年共四个伏天
三伏贴常用穴位包括:天突、膻中、大椎、肺腧、脾腧等,须在医生指导下选取穴位。(记者 张晓莉 祝凤岚)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