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士,原本豪爽大方,爽朗的笑声是她在大家心中的标签。不知何时,她患了抑郁症,再谈到她,人们多是惋惜。
“一起来聊聊抑郁症”,是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剧,全球抑郁症患病总数日益增多。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3亿多人受到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许多人把它称为“心灵感冒”。如今,心灵感冒已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终究是少数,普通人群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普遍,却也更容易被忽视。据统计,在中国,抑郁症患病人群超过3000万,近1/4的大学生曾经历过抑郁情绪。
与高发病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抑郁症临床识别率和就诊率都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抑郁症人群就诊率不足10%。
造成这一反差的关键是认识上的问题。心理医生配置不足,社区医生对抑郁症识别不高,患者又往往抱有病耻感,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偶发,忽视了治疗。
心灵感冒是不治之症吗?非也。临床经验表明,80%的患者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很多轻度抑郁症通过专业人士的心理治疗就能治愈,关键是及早发现,正确对待。
治疗抑郁症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些心理上的“患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别让普通的“心灵感冒”引发更多“并发症”。
首先,防病治病都需要专业医生。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职业康复师等都应被合理纳入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构建这一服务网络的前提。
其次,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服务机构。在日本,有许多提供抑郁症治疗和交流的非营利组织,抑郁症患者通过聚会,交流心中的各种压力,排遣郁闷。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最后,抑郁症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社会、家庭、个人,都应当正确认识、看待抑郁症。大家“一起来聊聊抑郁症”,也许会对抑郁症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我想,那位女士也是一样,也许大家对她多一点理解和关照,她心里的“感冒”便会好得更快。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