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今年45岁,一家三口,生活幸福,平日里生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烦心事,工作也非常高效,深得老板的赏识。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晚上和小区里的姐妹们去跳跳广场舞,遛遛弯儿,聊聊天儿,回家再看会儿电视,困了就睡觉。用刘女士自己的话说,她睡眠可好了,沾枕就着,而且睡得可香了。
刘女士平时喜欢关注养生类节目,看的养生书也不少,经常和朋友交流探讨养生话题,分享心得。最近,和她关系不错的姐妹里有两个人都生了重病,一个在家休养,一个住院2周仍不见好转。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夜猫子”,晚上经常熬夜。于是,几位同龄的姐妹开始经常探讨“早睡早起”的话题,纷纷表示认识到了晚睡的危害和午睡的重要性。
逐渐地,刘女士开始反思。自己虽然从不熬夜,但是每天睡觉都快11点了,因为单位是9点上班,她经常早上睡到7点半才起床。中午她也不困,没有午睡的习惯,一般都是和同事们聊聊天,散散步,或者自己看看书。之前没在意,现在她开始觉得,这些习惯都不好,担心自己睡眠不足,这样下去健康会出问题。
于是,她开始强迫自己更改作息时间,中午饭后找个没人的地方眯一觉,晚上的活动也都取消了,吃完晚饭,看一会儿电视,8点多就去洗漱,不到9点就关灯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虽然并不困,但是为了“健康”着想,刘女士强迫自己放空大脑去睡觉。她算了算,自己现在每天能睡10个小时左右,肯定是“达标”了,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一开始的几天,刘女士有点不适应,比如午睡起来后下午反而觉得头昏昏沉沉的,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好久才睡着,但她坚信这只是个过渡期,慢慢会好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入睡困难越来越严重,睡眠质量也大不如前,睡眠中容易醒,后半夜梦多,感觉整晚都睡不踏实,早上经常天不亮就醒了。另外,她觉得自己精神状况也比以前差了,白天经常犯困或者犯迷糊,做事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
最近,刘女士的症状加重了,白天开始头疼。刘女士想,可能是最近工作忙,压力大。后来她和身边的姐妹说了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大家分析的结果使刘女士开始怀疑自己得了“神经衰弱”,这个“病”引起了自己的“失眠”。于是她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案例揭秘
无奈之中,她去求助了睡眠专科医生。医生在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告诉刘女士,她并不是真的“失眠”,而是自己的认知行为错误引起了自身节律的突然改变,影响了睡眠质量。目前暂时不用任何药物治疗,但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认知行为治疗。刘女士听说不用吃药很开心,但同时也有点担忧,自己这么重的病,不吃药能治好吗?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女士完成了医生给她开出的治疗方案,并且按照医生的指导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果然像医生所说,很快她的“病情”就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晚上睡得像以前一样好,白天的那些症状也都消失了,整个人的精神状况都好起来了。
专业解读
每个人的睡眠和觉醒都是受很多因素调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生物钟”,具体说,是与睡眠直接相关的昼夜节律。自然情况下,白天觉醒的状态使人能够正常地工作,社交,从事各种活动;夜晚,随着光线的减弱和睡眠驱动力的增强,褪黑素等物质的释放增加,使人产生困意,自然进入睡眠状态。第二天再开始周而复始地循环。
人的节律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突然发生巨大的改变,像刘女士这样的“晚睡型人”,长期晚上23点到早上7点的睡眠,自己已经习惯和适应,没有任何不适,白天的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非常好。突然一下子把上床睡觉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不仅夜晚的睡眠时间增加了,白天还增补了午觉,这样她每天的总卧床时间和睡眠时间都被强迫增加了。另外,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也是不同的。睡眠的时间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像刘女士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她的睡眠是多了,但其实她的睡眠效率是严重地降低了,睡眠质量也变差了。
刘女士所出现的“失眠”症状,比如入睡困难、频繁觉醒、多梦、早醒,以及白天的各种不舒服,其实都是短时间内突然改变睡眠节律、打乱作息规律而引起的。经过医生的认知行为矫正,她很快恢复了以前的良好睡眠。
揭秘人:
马彦
空军总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医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孙书臣说:
要评价睡眠质量好坏,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白天你是否能够精神饱满,愉悦地生活和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节律和生物钟节律,它是由多年生活方式形成的。要合理健康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律,不要盲目改变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