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发布《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就《规划》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请问到“十二五”末我国渔业发展的大体状况如何?
于康震: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渔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世界第一,占全球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为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提供了1/4的优质动物蛋白。渔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建设海洋强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把现代渔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之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努力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渔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强渔惠渔政策力度加大,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渔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渔业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渔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十二五”末,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700万吨,全国渔业产值达到11329亿元,养殖捕捞比例达到74∶26,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95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9公斤,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贸易顺差113.5亿美元,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但也要看到,当前渔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实现渔业绿色发展、渔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渔业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电毒炸鱼、涉渔“三无”船舶、“绝户网”屡禁不止,涉外渔业风险加大等等,也是渔业发展的掣肘。
记者:请问“十三五”渔业发展有什么新的指导思想?
于康震:《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我国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十三五”渔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强调,要以渔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深入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的能力;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公平正义。
记者:《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目标。请您描述一下“十三五”期末渔业现代化总体愿景?
于康震:《规划》紧扣“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目标要求,提出到2020年,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渔业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渔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渔业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协调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划》按渔业经济、渔民收入、产品供给、资源养护和科技支撑分类细化了19项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既有约束性的,也有预期性的。不管是哪一类指标,我们都希望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
记者:我们注意到,《规划》提出水产品总产量目标为6600万吨,比“十二五”末减少100万吨,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十二五”末减少300多万吨,请问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实现减量的目标?
于康震:《规划》提出的水产品总产量6600万吨指标是一项预期性的指标,主要是体现减量增收的政策意图。总的来讲,水产捕捞产量将大幅度下降,减少量应在300万吨以上。“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大力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压减近海捕捞强度,有效疏导近海过剩产能,同时积极推进内陆捕捞渔民退捕上岸,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与减少海淡水捕捞相反,水产品总产量构成中的养殖产量是稳中有升,体现了结构优化。一方面,通过控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合理确定湖泊、水库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保持水产养殖总体稳定,并通过优化水产品供给结构,保障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潜力,推动稻田、盐碱地和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渔业后发地区生产和供应水平。
关于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的问题,农业部进行了专题研究,拟通过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和健全完善海洋渔船“双控”制度,实现这一减量目标。
记者:《规划》提出要聚焦六大重点任务、六大能力及十大重点工程,这三者之间如何衔接?如何保障六大任务的完成?
于康震:《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调减控制捕捞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安全发展水平六项重点任务,还提出了提升水产品供给、创新驱动、风险保障、依法治渔、信息服务、共享富渔六大能力,以及现代渔业种业、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渔业装备现代化与安全保障、远洋渔业综合保障、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智慧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十大重点工程。六大任务是完成规划目标的前提,六大能力和十大工程是完成任务的保障。要统筹好六大能力、十大工程与六大任务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能力、加强工程建设,保障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就是要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精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调减控制捕捞业,就是要优化捕捞空间布局,调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执行海洋渔船“双控”制度,严厉打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积极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和内陆捕捞渔民“退捕上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推进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水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新型营销业态,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就是要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建立和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增殖渔业,加强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以渔净水。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就是要优化产业布局,控制远洋渔船总体规模,加强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渔业安全发展水平,就是要抓好渔业安全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养殖生物安全。
记者:落实《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有哪些保障措施?
于康震: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规划》提出了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大投入,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二是创新金融投入方式。加强信贷支持,健全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投入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多元化、多渠道渔业投融资格局的形成。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四是强化法制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条约、协定和标准规则的制修订,同时,加强普法宣传。五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渔业发展规划,并将渔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规划实施的领导机构,逐级落实责任制,建立协调机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