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抗凝栓药的使用或能改变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率。这些抗凝栓药物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等。相关论文刊登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丹麦大学的David Gaist及同事分析了10010位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以及40多万对照组的数据。实验组参与者的年龄为20至89岁,他们在2000至2015年第一次出现硬膜下血肿,其中有47%的人在服用抗凝栓药物。结果发现,硬膜下血肿发生率和抗凝栓药使用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就与发生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关系而言,低剂量阿司匹林所带来的风险较低,氯吡格雷和直接口服抗凝栓药为中等风险,维生素K拮抗剂(VKA)为较高风险。同时使用一种以上抗凝栓药物与硬膜下血肿风险显着增加相关,这种情况在合并使用VKA和某种抗血小板药物(如低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时尤其明显,但低剂量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合并使用例外。
另外,数据显示,2000至2015年,一般人群的抗凝栓药物使用率有所增加,而硬膜下血肿的总体发生率也同时增加,发生率增幅最大的是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
该研究为抗凝栓药物使用的风险-益处分析又添加了一个证据。一直以来,在有清楚治疗指针的患者中,这些药物已知会带来总体净效益。
推荐阅读:疱疹病毒触发自闭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