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副主任陈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副研究员吴斌就肠癌的治疗和药物经济学数据做介绍。陈功指出,靶向药物治疗是针对晚期肠癌的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经济等因素,阻碍了我国多数患者使用的“脚步”。
“如何把这些有效的药物用到最需要它们的患者身上,这需要国家、研究机构、临床医学、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扩大药物的可及性,让卫生资源配置有更高的性价比。”吴斌表示。
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肠癌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居民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包括肠癌。“其实,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陈功表示,俗话说“病从口入”,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量比较多,摄入纤维素的量比较少,或者运动比较少,都有可能诱发肠癌。
肠癌发病有什么症状?据吴斌介绍,对于早期肠癌来说,常见症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例如,一些人习惯早上排便,但是患病之后,到晚上才排便,甚至不排便,还有一些人是大便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可能是早期肠癌的征兆”。而对于晚期肠癌患者来说,常出现消瘦、血便等症状。
“面对一些症状,我们不能过分地成为‘惊弓之鸟’,要科学、客观地看待问题,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就医,由医生进行定性检查。”陈功同时强调,对于无症状的人,也要注意肠癌筛查,尤其在45到50岁要特别注意,这期间就要进行第一次筛查,根据筛查的结果,医生会制定下一次筛查的频率,如果第一次筛查没有问题,并且没有家族史,一般再过5到10年才做第二次筛查。
推进多方支付模式 减轻肠癌患者负担
据了解,癌症可以分为1期到4期,一般1到3期是癌症早期,4期是癌症晚期。“对于晚期的肠癌来说,要检查疾病进展的程度,包括癌症转移的位置,判断转移瘤是否能切除。如果能切除,我们要配合积极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让患者重新恢复健康。如果不能切除,可以利用靶向治疗等方法,控制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生命。”陈功强调。
然而,对于普通家庭的患者而言,常常无力承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陈功举例道,在我国,使用肠癌靶向药物的患者,有的每月需要支付高达7万元。“调查显示,在我国真正能够用上靶向药物的患者比例仅有7%,而另外90%多的人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用不上靶向药物。”
“目前,一些肠癌靶向药物已被我国部分省市纳入医保,但是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被纳入医保范围。”陈功指出。
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减轻患者负担?吴斌介绍,首先要将使用靶向药物有效的患者筛选出来,并将卫生资源更高效地用到这批患者身上,这是改善药物使用经济性的非常重要的举措。第二,新药研发本身成本比较高,需要进行付费方式的改革。“根据国外的经验,可以采取多方支付的模式,由企业、医保、患者各支付一部分。而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患者,如果也符合用药条件,可以采取慈善救助的形式。”
算好药物经济学这笔账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每位患者都在算治病花销与效果这笔账。对于国家来说,如何让卫生资源发挥其效用?是否要将此药物纳入医保?同样需要考虑医疗花费和带来的改变等多种因素。而药物经济学最核心的是性价比,可以从大的层面给国家提供数据参考。”陈功表示。
据了解,陈功与吴斌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目前能够用到的两个肠癌靶向药物,进行了药物经济学研究。此项研究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指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当ICER<1倍人均GDP时,表示新的治疗方式增加的成本是值得的;当ICER<3倍人均GDP时,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当ICER>3倍人均GDP时,增加的成本不值得。陈功表示,“如果能延长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增加的成本不超过3倍人均GDP,这就表明新的治疗方式是有性价比的,值得考虑。”
研究结果发现,某些药物是有经济学价值的,性价比优势也比较明显。陈功指出,“这项研究是中国学者用自己的数据,来寻找一些真正符合国际临床要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虽然这仅是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不能代表全国,但是可以为以后更广泛的研究提供方向。”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