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不担心“反中医” |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你”四步法”自学成才

2018-09-18 12:08:36来源:大医家

不担心“反中医” |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你”四步法”自学成才

他已75高龄(指报道刊发时,现已77岁——编者注),仍齿发无损、精神矍铄;采访当天,因小区停电电梯停运,他爬了20层楼梯回家,居然未显疲惫之态;他毕生钻研岐黄之道,虽早已登堂入室、桃李满天下,仍学而不懈、与时俱进,甚至流行的网络用语,竟也能信手拈来。

他恪守大医精诚的理念行医56年,始终坚持“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他直面“中医西医化”之现状,为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奔走呼吁,不辞辛劳;他虽为中医发展大业多年来累积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而忧思,但更坚信“中医万岁”。

他就是国医大师孙光荣。

不必过于担心“反中医”

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历史最佳机遇期

中医近现代发展史上,质疑、反对甚至取消中医的声音,从未消停过。就在最近,网上还流传所谓“北京16所医院大夫质疑中医效果”的文章。

这类声音,不乏无知、无识之论,或有无稽、无聊甚至无耻之谈。但分析其成因时,孙老从容淡定,语速不疾不徐,外责之意不多,内省之心反而不少。

在孙老看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医药文化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萎缩,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普及力度不够,导致人民群众对中医的思维方式以及名词、术语、诊断、治疗不了解、少认同;

二是部分人士沿袭了清末民初一些学者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偏见,本身对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并未深入了解或亲自实践、体验,导致以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解读中医;

三是部分中医机构自身建设没有突出中医特色,部分中医执业者在临床没有彰显中医优势,大多是采用“西医诊断、中医配方”的办法应付“差事”。

“这样‘治疗’的结果是,治好了是西医诊断明确,没治好是中医治疗效果不行。”孙老微笑而问,“有这样的‘逻辑’么?这样看问题公正吗?”

当今中医发展面临的形势,令不少有识之士深为忧心,孙老亦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孙老深信,庇佑华夏子孙数千年的中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华兴,中医兴;中医兴,中华兴。”一定会随着国家的兴盛,再次发扬光大。

“如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最佳机遇期。”孙光荣说,“中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一万年也是如此。”孙老说。他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普及中医,如何有效提高中医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如何彰显中医特色优势,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走出一条中医发展的大道。

时代对“中医西医化”的批判

源于新时期中华文化的觉醒

近些年来,关于“中医西医化”的反思、批评之声渐浓。对此,孙老有自己的视角。“中国人能同时享有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服务,是中国人的福气!这,一方面要感谢老祖宗留下了中医药这一国之瑰宝;一方面要感谢国家重视、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他说,“中医、西医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不是天生的敌人和对手,而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但在他看来,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绝不是中医丢掉自身特色与优势,盲目模仿、套用西医的手段与模式。

“比如,究竟应如何看待争论不休的中医‘标准化’问题?”孙老问。

他认为,“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序化”,是孪生兄弟,是现代科学研究必备的元素。中医的名词、术语、诊断等“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治疗的“程序化”,是近三十年来开展的工作。不可否认,中医“标准化”,便于学习、便于管理、便于交流、便于推广,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但是,中医的‘标准化’应该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约定俗成、公认推行,而不能闭门造车、强制推行。”孙老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说。

中医的优势是什么?中医究竟怎么看病?孙老表示,《伤寒论》第十六条说得清清楚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十二个字,是中医临证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活的,不是呆板的。”孙老强调。

他举例说,有一个病人,西医通过检查,诊断是抑郁症。按照临床路径用了大量的镇静药无效,甚至越来越目光呆滞,越来越表情淡漠,越来越少语流涎。后中医收治住院,也分在脑病科。按照有关标准使用大量安神、开窍方剂治疗,也无效。询其起病至今,自汗,胃脘痞硬,干噫,经常感到腹痛,温熨则可缓解,诊其脉虚细,舌淡,苔白。改用黄芪建中汤,7剂而愈。

“这个案例,按照‘标准’,前医治疗没有错。但脑病科只管脑病,不可能考虑到消化的疾病。这是典型的‘中医西医化’思维指导下的治疗方法,丢掉了中医整体观的优势,丢掉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临证灵魂,疗效如何可想而知。”

“还有,任何一个病症究竟应分为哪几种证型?是否会出现‘标准化’之外的证型?所以,中医诊疗‘标准化’,要不要?要!但急不得。”孙老说。

他认为,现阶段最好提出某某病《中医证候通用辨识要领》、《中医治疗通用方案》等。“通用”者,以大量临床实践为依据、行业公认也;“通用”者,亦有特殊之辨证论治也。这就留有余地,这就不会“框死”,这就可以引导逐步实现“标准化”。

至于中医“标准化”以便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孙光荣认为,应当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中医独具特色优势,要接轨,也应当是国际主动想方设法‘找来’与我们接轨,而不是中医迁就于人、模仿西医、做套西医化的标准,‘送出去’与国际‘接轨’。”

孙光荣认为,“中医西医化”不始于目前,而始于一百多年前。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国力衰弱,西学东渐,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中医药学逐渐式微。而在当代,之所以目前批评“中医西医化”的声音显得突出,是因为出现了中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新声。中华文明的宝库很多,经典、礼仪、民俗、书画、京剧、瓷器、膳食等等,但是唯有中医药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生命健康,而且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多元素。

孙光荣认为,作为中医人,必须警醒,要爱中医、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必须自觉,必须自信,必须自强。再也不能沿着模仿西医、套用西医的老路走下去了。

中医人才培养“三要”

中医爱好者自学成才“四步法”

相对于中医标准化的“缓”,在中医传承与人才培养问题上,孙老则认为相关改革应是“刻不容缓”。

他认为,中医传承与人才教育培养,有必要抓住三大要点:

一是改革中医人才评价体系。中医临床、教育、科研等的不同人才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并不一定都需要以论文、著作作为评价的标尺,唯有围绕突出中医人才的特色优势构建新的各类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中医队伍的健康、壮大;

二是改革中医学科体系,现行学科体系是将中医学并列于西医临床医学、公共医学等的一级学科,而不是独立的学科门类,而且中医学与中药学割裂,必须按照中医学的内涵重新构建中医学的学科体系,同时,重新修订教材。否则,永远是西化的中医学;

三是以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为主导,将中医师承教育纳入中医药院校教育、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教育全程。

与此同时,孙老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中医业余爱好者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并寄予了很高的期许。

他认为,中医药的再次复兴,离不开广大信中医、爱中医、实践中医的中医爱好者们。“如果大家都懂一些中医基本的养生道理,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那么不仅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不少病痛,还可为国家节省巨额的医疗费用。把中医作为业余爱好,何乐而不为?”

“业余的中医爱好者们,一样可以自学成才。”孙老鼓励说。

他建议,对于喜欢并有志于自学中医的业余爱好者们,在学习方法上,可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垫底”,也就是读书。可从“四小经典”开始,即《中医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和《濒湖脉学》;然后有条件的再读四大中医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第二步是“入门”。可以通过当地公证处拜老中医药专家为师,接受医德、医风、医学、医术等的传授,做好临床笔记,好问善思。

第三步是“问道”。争取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开放式学术活动,读论文、听讲课、看演示、多求教。

第四步是“自修”。积累学习笔记,分门别类,整理思考的问题与答案,试写专论,跟师临床、独立处方。但不要急于发表,而一定要厚积薄发。千万别在一知半解阶段自我张扬。越积累、越深沉,越能有望走向成功。

孙老同时强调,中医人才培养有“九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德行、重文化、重悟性。“不是读了几本中医书,就可言医。”

“上述四步,每个人可按自身件而为即可,不必强求一定要自学到哪个阶段。”孙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只要有一颗热爱中医的心,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持‘合则安’与‘养生先养慈悲心’,于己于人,则善莫大焉。”

(作者:王皓然。来源:《经济参考报》2015年5月22日。)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刘文艳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国医大师王琦:体-病-证三维防治支气管哮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哮喘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详细】
学贯古今 儒雅大医 ​济南市历下区的一栋住宅楼里有一不足100平方米的...【详细】
国医大师石仰山的主要成就 ​作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他以研究室、工作室为...【详细】
国医大师刘敏如谈中医现代化:中医的“根”不能丢 中医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现代化。问题是,...【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