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销售环境这样安逸,那么费劲搞改良或者创新,确实就会失去动力。
据新华社报道,在我国14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中,超过40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突破30%,最高者达到66%。这意味着一些厂家,每1元收入中,超过6角用于了广告投入。这种只在“下游”做文章的行为,显然对我国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人均输液和抗生素使用率“雄冠全球”的背景下,我国是不折不扣的用药超级大国,市场需求极大。所以只要厂商能做到有效宣传,就很容易得到丰厚的市场回报。
与此同时,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药事制度,人们在选药时缺乏药学指导,社区医疗还不到位,人们的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广告对人们的诱导作用相对更大,更容易催生选药跟着广告走的现象。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国对医药广告的监管也存在相对薄弱的问题。很多“神药”广告多年来占据宣传媒介的显著位置,要么夸大疗效,要么掩盖危害,却不见下架。
加之以前“以药养医”政策的实施,用药是医院重要的利益来源,这自然也会大大提高药品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药企集中于药品销售,而无心研发。
让企业抱着销售宣传心理大获其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对于药品效果的评估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倒逼药企改善产品的机制。一个药品用在了患者身上,是不是真的有效,缺乏细致的评估。如果说明书上说有效率是95%,那就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以95%的有效率,站立在销售一端。只要不出现大面积的不良反应,就很少会遭受怀疑。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号称能将氧气溶于液体的产品,居然也能依靠宣传在医药市场上盛行好一段时间,直到有人质疑氧气怎么能溶于水,才将这个违背了基本科学原理的药品踢出市场。既然销售环境这样安逸,那么费劲搞改良或者研发创新,确实就会失去动力。
与销售领域利益稳定、环境安逸不同,搞研发创新,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因为一个新品种的推出,其背后可能是几百个品种的失败,这是一个巨大的前期投入。在今天推出广告,明天就可能见到效益的时候,几千万乃至几十亿研发的投入,却可能在多年后也见不到效果。
而且即使侥幸研发出了新产品,能不能得到业界的认可,也存在很大的未知数。由于我国医疗领域在国际上还缺乏足够力度的发言,我们的产品希望得到业界权威的认可,中间也有很大的鸿沟。这决定了,在医药界中,如果不是财大气粗到了足够的体量,就贸然做创新,不啻一次巨大的赌博,失败的成本极高。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药品专利意识比较淡薄。想想在1985~1993年间的《专利法》中还没有提出保护药品的知识产权,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药企高昂的创新意识?
应该说,药企研发创新意识不强,不全是企业的原因,扭转目前仅靠宣传就能赚钱的药企盈利模式,需要各方努力,甚至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让搞研发创新的药企获得丰厚的回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