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中医心理:读书十忌

2015-12-14 09:23:39来源:古方中医网

总有人犯嘀咕:用等量的时间读书,为何别人学识渊博,我却学识浅陋?别人能旁征博引,我却只能照本宣科?究其原因,前者得法,后者不得法,久而久之,双方差距不断拉大,就会判若云泥。吃饭有忌,饮酒有忌,读书亦有忌,读书之忌大致如下:

一忌:杀书头。只读开篇,不肯终卷,国学大师黄侃将此行为称作“杀书头”,是读书的大忌,避之则大吉。

二忌:囫囵吞枣。有些人读书,只爱动眼睛,不爱动脑筋,全书好歹读完了,旨趣何在?并未明白。这类阅读属于低效阅读和无效阅读,徒然耗费目力,多读无益。

三忌:蜻蜓点水。有些读者定力太差,兴趣点过于分散,这本书翻一翻,那本书看一看,貌似兴头十足,实则收获无几,只是白忙乎,瞎忙乎。读者要学会扎猛子,深入作者的“海底世界”,才能一窥其底蕴。

四忌:浅尝辄止。古人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这话没错,但片脔的营养价值毕竟有限。何况舍弃掉鼎中的佳肴,浪费莫此为大。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恰如结交一位贤人,点头之交哪能比得上刎颈之交?

五忌:望文生义。阅读绝大多数经典著作,读者手边必备工具书,先弄懂其字义、词义、语义,然后推而演之,探而索之。对于书中的疑点难处,读者应当细想穷究,单纯以己意去揣摩、揆度,就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者不运用工具书辅助阅读经典,即如出行者不乘车船过江,欲赤身泅渡至彼岸,这样做未必明智。

六忌:尽信无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中的“书”特指《尚书》。实际上,岂止《尚书》,所有的书都是如此,距离真理和实情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不宜盲信。以《史记》为例,总体而言,它堪称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疏漏、缺失、破绽、自相矛盾的地方。让怀疑精神时刻警醒,于不疑处有疑,读者才能够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七忌:师心自用。读者保持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纯粹师心自用,竟将古今作者悉数踩在脚下,美其名为“推倒百代圣贤,开拓万古心胸”。你有足够的底气、学养和才力,批判圣贤亦无可厚非,但粃糠圣贤,将他们贬斥得一无是处,则另当别论。如果圣贤能被我们轻易KO,踢下擂台,岂不是徒有虚名?纸皮屋顶又怎能遮挡数百年数千年的风雨冰雹?师心自用的人喜欢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阅读时,他们的笑场更像是在嘲笑自己的鲁莽。

八忌:丢掉西瓜,捡取芝麻。读书贵在求真、探实、明理、识趣,有些人读书,心思走偏,或沉迷情节,流连忘返;或寻章摘句,乐此不疲。殊不知,一部好书,作者必有其精神寄托,必有其感情抒发,必有其价值判断,唯有会其心得其意,才不枉彼此的投缘。

九忌:独沽一味。我们时常会听到身边的读者这样说:我只喜欢读哪位作家的书。大千世界,亘古至今,优秀作者数不胜数,他们却甘愿将自己的兴趣极度收缩,锁定在某位作家身上,这样的表现固然专一,堪称忠诚,但无异于画地为牢。一位读者若不想做井底之蛙,就应跳出“我只喜欢”的窄坑小井,奔向“我还喜欢”的广阔天地。

十忌:一曝十寒。法国思想家、文学家萨特曾在《文字生涯》中告语:“每日必写一行。”事实上,对于读者而言,每日必读几页,同样是良好的习惯。阅读的间隔越长,重拾书本的动力就会越小,兴趣就会越弱,彼此的亲密度就会下降。

阅读时,高明的读者会动眼动手,还会动脑动心,可不是单功能的接收装置。身为提炼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和再创造者(拓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疆界),以上十忌,他们能避而不犯;非但不犯,而且与之绝缘。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刘文艳

果实与健康专题

相关文章

冬天抑郁焦虑高发 中医说要这样“养心” 冬天是抑郁焦虑等情绪的高发季节,要引起足够重视...【详细】
王国强: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调节心理健康 4月6日,在2017“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共同面对...【详细】
3招克服青少年自卑心理 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这时期...【详细】
心理测试:你经常会以"帽"取人吗? 心理测试:和朋友一起出游,站在桥上观赏风光的时...【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