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我因为胸闷、憋气、头晕住进了中医院,想来这里调理一下。半个月前,我在另外一家医院通过腹腔镜手术做了胆结石切除,术后没有发烧、炎症之类的状况,医院就让我出了院。但是在手术之后,我就不会走路了。”62岁的患者林女士在向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黄洁夫叙述病情的时候,一脸委屈。
原来,她是慢性心衰患者。据患者的主治医师———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心内一病区主任孙艳玲介绍,患者是该院的一位老病人,三年前突发心梗曾在这里住院治疗,这次来到医院主要是因为术后身体不适要求过来调理。“我们经检查发现患者心功能下降,BNP数值升高,胸腔中还有少量积液,就专门针对患者状况做了中医调理,并辅助西药治疗。”
在服用了中医院的成方制剂之后,患者明显感觉病情好转。
说起中药院内制剂,却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的调研过程中,医院反映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报批困难,且审批政策流程连续性不强,院内制剂发展严重受限。
“中药院内制剂,是在名老专家经过长期验证的协定方基础上制成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经过了临床长期检验,如果大范围推广,将发挥简便廉的优势。但是由于申报困难,也没有被列入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不能在其他医院甚至是协作医院使用,导致制剂的用量小、成本大,开发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河南洛阳正骨医院院长杜天信向调研组反映医院发展的困境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中医骨科医生,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对于中药院内制剂的瓶颈问题深有感触。他说,对于病人而言,疗效才是最重要的,患者并不在乎治病的是中医还是西医,但是现有的政策导致很多时候中医院被直接“屏蔽”在外。
而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已经有10年时间没有增加一剂新品种。“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成方,比如用于治疗心动过缓,西医大多会建议装起搏器。但其实对于有些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可以延缓装起搏器的年限。很遗憾,我们这些成方都批不下来,医院无法批量生产使用,服务百姓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孙艳玲说。
在全国政协常委高体健看来,医改中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就是要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既能保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能让政府和老百姓少支付医疗费用,达到三赢的局面。“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的典型特色,其审批困难也是国内所有中医院发展院内制剂面临的共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扩大中药制剂使用范围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支持中医院将安全有效的经验方制成膏、丹、散、合计等传统制剂,从而提高中医药的使用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刘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