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从外地赶来医院看她奶奶。奶奶70多岁了,因为走路时髋部疼痛在两天前接受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到了医院小丽发现奶奶正在护士的搀扶下练习走路。哎呀,这么大的手术,伤口还没有长好就走路,多痛呀!小丽赶紧跑过去对护士说让奶奶回到床上躺下,等恢复得差不多了再下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主任医师史占军表示,老人做完手术后不但要活动,还要早些下地走路,这是康复程序的一部分,必须这样做。
髋关节置换后为何要病人早下地走路呢?
史占军解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是单纯身体的恢复,更需要预防并发症。大手术给病人体力带来很大消耗,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以恢复体力,但卧床太久会产生褥疮、肺炎、诱发心脏病,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则严重影响整体的康复。另外,缺乏运动时肢体血流会减慢,血流缓慢的时候血管内的血液容易发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脱落,顺着血液流到心脏进一步流到肺脏则会堵住肺脏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术后要早些下地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结束后越早恢复运动越好,但由于伤口一般放有将伤口内的淤血引流出来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术当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动的运动,如按摩下肢,这样可以促进下肢血流加快,预防血管的栓塞。他称,其实手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后就应该下地练习行走了。年龄太大的病人,比如90岁以上的老人做了手术是不是可以酌情考虑晚几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手术后卧床并发症,就越应该早下地行走。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选择何种运动较好?
史占军表示,这个没有统一的意见。应该因地制宜,但有统一的原则,那就是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比如手术当天可以帮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关节,术后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运动,让患者自己练习在床上屈伸下肢关节,主动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练习下床站立,如果病人体力允许,除了站立之外还要增加逐渐练习行走。术后第二天开始逐渐增加练习行走的次数和行走距离,术后5-7天就要开始练习上下楼梯、登自行车等运动,增加运动的协调性。术后两周,如果病人体力较好,在能站稳不摔倒的情况下可以逐渐放弃助行器练习行走。
所以,患者术后选择何种运动,要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及医院的条件来定,注意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时预防关节脱位。为了预防并发症和增加康复速度,髋关节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应该能走的时候不要站,能站的时候不要坐,能坐的时候不要躺。
史占军提醒,如果运动后感觉伤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间疲劳感很重,说明运动量过大,需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TIPS
有些情况下
要用拄拐
史占军称,只要患者没有感觉到手术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负重,除非手术中因为患者骨头结构缺损比较大进行了重建,则能在术后一到两天内恢复下地行走。他介绍,手术中如果重建了骨头,也应该早些下地,但医生可能会告诉病人手术侧的肢体不能负重或者不能完全负重,需要拄拐来代替患侧肢体的负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