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受挫后会暴怒的深层心理机制
对于非公众人物的普通人而言,其过度的自恋如果受到了挑战,就可能会“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继而会出现过激言行。究其原因,与过度自恋者在婴儿期的心理需要未能满足有关。
有学说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有对自己的自大、夸大的倾向。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而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而暴怒,例如婴儿稍稍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长期如此对待婴儿,也即婴儿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自我夸大的满足,则会对外在的父母失望,继而用幻想来自己喜欢自己,自己满足自己,逐渐形成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但愿望不能满足就会暴怒这种反应模式则被固着下来。这就是自恋者在受挫后会暴怒的深层心理机制。可见,过度自恋是心理发育未能充分进展的结果。
过度自恋者的核心特征是自我中心,这也是婴儿时期原有的表现。也就是说,其某些心理行为实际上退化到或固着在婴儿期。有学者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
通过爱别人,来超越个性中的不足
过度自恋型者必须要觉察自己那些“婴儿化”的行为。比如:现在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这与婴儿时期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呵护,如果父母忽视了,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注意的心态如出一辙。领悟到了自己的心态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过度自恋者可时常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学习或工作,以实际的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另外,还要试着学会去爱别人。有心理学家称: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过度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通过爱别人,来超越个性中的不足。
自恋是普遍的,也是很多人都习以为常或注意不到的。对于过度自恋者而言,这是其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当局者更迷。但毕竟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对功利的追逐或许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但其常有的普遍的人际关系问题、抑郁情绪或不切实际的目标,都可能会影响其生活与工作。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自恋有所觉察,则可求助专业人员,在其督导下的自我成长,也即重新体验、建构早年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或许会帮助其脱离困境。(宋崇升 卞清涛/北京回龙观医院)
推荐阅读:穿宽松衣服胖得快?是真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