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手术机器人应用需加强质控

2018-06-29 10:54:01来源:健康报网

近日,一项针对9家三甲医院10台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俗称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评估结果出炉。该研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结果显示,其使用情况存在技术应用差异,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技术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调整定价收费政策。

技术应用存在差异

该研究显示,所有调研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开展机器人手术前,均参加了设备厂家技术培训。各医院汇报的手术学习曲线,即达到技术熟练水平的最低操作案例数,因人而异。以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为例,有些泌尿科主刀医生认为5例~10例即可熟练掌握,团队磨合曲线为15例~50例不等,与国际文献报道的至少10例~30例存在差异。研究提示,这与临床人员本身能力水平、腹腔镜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对智能化手术操作界面适应能力有较大关系。

在患者及费用情况方面,9家医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共开展5490例手术,平均费用7.71万元,其中手术费平均占比仅23.2%。另外,有1/3的患者全自费。东部地区患者自费部分占总费用的比例为44%,中部地区为85%,反映出中部地区患者面临较重的诊疗负担。

亟待建立有效的质控机制

调研发现,从手术部位看,机器人参与的手术以泌尿系统为主,集中在肾和前列腺手术。有个别医院良性肿瘤手术占比较大。该研究提示,个别医院存在技术过度使用的问题。

据悉,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属于限制使用的医疗技术,国家对其采取事中事后监管,主要临床准入适应证判断由各家医院自行确定。当前国家层面没有临床应用统一的指南和标准。调研发现,医院均自发进行了技术规范管理。其中,科室、人员及适应证的确定主要由医院管理层决定,个别医院还建立了单独的设备管理和适应证申报机制。

调研发现,目前,多数调研医院尚未建立有效的质控机制,临床人员上机前仅接受厂家提供的培训,无法满足临床专科操作需求,需要建立专科技能培训机制以确保操作质量。

定价和收费有引导作用

调研发现,仅部分地区制定了针对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的收费方式与标准,大致可分为固定开机费另加实际耗材费用、省市固定价格打包收费和自主定价3种类型,彼此差异较大,对设备应用存在较大影响。

其中,固定价格打包收费方式对医院手术开展范围有一定限制作用,医院会通过降低疑难复杂手术比例来扩大收益。总体来看,各省市定价标准和收费方式对医院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存在较大影响。首先,固定开机费影响设备开机效率,驱动机构提高手术量以降低次均成本。其次,不同术式复杂程度不同,耗材和器械应用不同,固定费率不利于鼓励部分疑难手术开展,如心脏外科手术。不同收费方式及标准对于医疗供方行为影响较大,也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临床和经济影响。

该研究负责人肖月副研究员表示,内窥镜手术机器人批量引进晚于发达国家10余年。随着手术量的迅速增加,一些不规范应用及潜在风险问题显现,会影响这类高端外科手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该研究建议,国家及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端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鼓励公立医院加强有关设备成本核算、技术应用管理及审查。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机器人“护士” 给未来无限可能 机器人会成为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吗?最近,机...【详细】
对抗疾病!研究:机器人已培养出人体迷你器官 据美国“侨报纽约网”5月22日报道,发表于《科学日...【详细】
上海:机器人进入医院 模拟医生个性化随访病患 机器人模拟医生的话语打电话给病患,询问患者出院...【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