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 张 坚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 徐华锋
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 陈霞飞
“老来缺营养”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威胁。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数据,80岁以上老年人的营养不良问题非常严重,贫血率超过50%。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消化能力和咀嚼能力也随之变差,食欲和进食量远不及中青年时期,这时极易发生营养不良。
合理膳食是基础
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陈霞飞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营养不良主要有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低体重和贫血等类型。
比如常见的低蛋白血症就是老人蛋白质能量营养缺失的表现,但是老人往往不是单纯缺乏一种营养元素,经常伴随多种营养元素缺乏。”
虽然“合理膳食”一直是专家推荐的解决老人营养不良的首要方法,但是“膳食补充”见效较慢,食物中单一某种营养元素含量较低,于是人们将目光纷纷投向市场上的各类保健品。“送礼送健康”,走亲访友、看望老人时,拎上两盒保健品日益成为节日“标配”,可是这些保健品到底能给缺营养的老人带来多大效果呢?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表示:“保健品通常是复方配制,萃取成分由复方构成,往往只是在食物原有自然成分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保健成分。”
陈霞飞指出,某些保健品只适合有特殊营养需求的老人。比如,老人自身的膳食消化吸收能力减退或者严重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这时可以选择某种营养保健品,但却很难达到像膳食一样全面的营养补充效果。
认识存在三个误区
徐华锋认为,老百姓对于保健品的认识存在三种误区。
第一,概念认识模糊。任何食物都有保健功能,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称为保健品,我们所认为的“保健品”只是统称意义上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其实有些产品只能称为“普通食品”。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只有标注有“保健食品”字样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健品”。
第二,功能认识有误。保健品不是药品,它对人体的保健效果是缓慢的,一些老百姓对保健品的期望值过高,这是不科学的。
第三,适用人群不清。保健品更适合亚健康人群、病后康复者,以及自身对一般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人群食用。
先从烹饪方法下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认为,改善老年人营养缺乏问题,要视老人自身健康情况而定,保健品只是老人营养缺乏的选择之一。
张坚指出,针对老年人咀嚼功能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的问题,可在食物烹制加工上多下工夫,如将食物加工得块儿小一点,软烂一点;剔掉鱼肉中的刺,畜肉中的骨头后食用,想方设法帮助老年人通过食物来改善健康状况。
而对于处于疾病状况或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以选择“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具体方案可咨询医院营养科医师。
如果老人严重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特别是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如钙、锌、维生素D等。
买保健品认准蓝帽子
专家建议,购买保健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从正规大型超市、药店、专卖直营店等销售渠道购买,不要轻信一些不靠谱的宣传。其次,保健品内外包装上都应有“蓝帽子”专用标志,凡无此专用标志的都不是保健品。
此外,购买时应阅读产品外包装上的使用说明书,明确适宜人群。最后,需要根据自身状况摄入分量。一般情况下,老人一般每天需要1300~1500千卡的能量,50~65克蛋白质,因此不能超量食用保健品,否则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刘雯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