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与“中药”有关的诗颇多。它们有的写“中药”的产地;有的写“中药”的味道功效;有的借“中药”喻人,抒发内心的情感,生动传神……这些“中药”诗耐人寻味,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丰富多彩的内涵,令人拍案叫绝。
唐代的刘禹锡在《答开州常使君寄车前子》中写道:“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服,三千余里寄闲人”。该诗不仅写了车前子的产地、收获季节,还形象地写出了它清热褪湿、化痰利尿之功效。
“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若叫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是唐代朱庆余《商州于中丞留吃枳壳》中的诗句。枳壳是中药,味酸苦,陕西商州的枳壳极佳。《宋史·地理志》云:“赵宋时,商州贡物有二,一是麝香,二是枳壳。”《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商州每年进贡枳壳三十斤。枳壳是理气药,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体虚者及孕妇慎服。
唐代的王维患病,外出买药,见药店里执药的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便写了一首中药诗让她抓药:“宴罢客何去?出征行万里。难见熟人面,酸甜苦辣咸。百年紫貂裘,黑夜途不迷。青藤缠古树,艳阳牡丹妹。八月花吐蕊,蝴蝶穿花飞。”姑娘很快抓好了十味中药:当归、远志、生地、五味子、陈皮、熟地、寄生、芍药、桂枝、香附。王维遇到了知音,欣喜万分。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该诗是北宋礼部尚书洪皓《集药名次韵》中的诗句,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翁等六味中药入诗。洪皓出使金时被扣,九年了,洪皓多么思念祖国和家中的亲人啊!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写了中药诗:“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这首诗通过二十多味中药名,歌颂了人间美好的爱情。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读了该诗,大受启发,创作了不朽之作《牡丹亭》。
“花容婥约产维阳,相谑尤堪赠女娘。肺部气虚还自敛,肝经血热悉皆凉。除蒸堪使经无阻,止痛须知痢不伤。赤泻更能行恶血,通将小便利膀胱。”此诗出自清代的赵瑾叔《本草诗 芍药》。芍药味苦微寒,有养血滋阴、止痛护肝的作用,它还可以调节女人的内分泌和月经,改变面部的黄褐斑;上班族经常用眼,多喝芍药茶可以有效消除眼痛或疲劳。此外,芍药还有美容的功效。
南宋的辛弃疾写了一首中药诗《满庭芳 静夜思》给妻子:“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诗中巧妙地嵌入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中药名,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明代李时珍写的中药诗:“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该诗中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都是中药,表达了李时珍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刘广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谷国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