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一封信引反思:“好孩子”为什么这么多“坏毛病”?

2016-08-02 10:40:23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却不懂礼貌、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在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缺乏教育。在文章走红的背后,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名校的这样一群孩子,为什么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

一封信引反思:“好孩子”为什么这么多“坏毛病”?

一封信指出“好孩子”的不足

这封小学校长的信中提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强手如林的团队比赛中获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在生活细节中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的欠缺,与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譬如,有些孩子“出门就跑,不抬头看人,冲上公交车大声喧哗,不给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们让座”。在食堂用餐的时候,“横着插队”。在看专业合唱演出时,不好好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看表演,而是“说话,来回晃悠”,以至于坐在前排的外国观众看不下去,扭头和孩子们两次沟通,对于老师的教育,孩子们却“置若罔闻”。在就餐中,因为是自助餐,有些孩子拿了很多的食物却吃不了,让餐厅的工作人员“直摇头”,而“老师反复提醒,依然我行我素”。

作者还写到,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不主动帮助“年纪小、行李多、身体不舒服”的同学,有时候,老师虽然指定让帮忙,但是有的孩子依然百般不愿意,没有帮忙。怕孩子想家,老师一路照顾,当时,孩子们玩的很开心,但是在给爸妈打电话时却“脸比书翻的还快”,“第一句,先喊累啊,老师怎么不帮他啊,撒娇,矫情,甚至撒谎现象严重,尤其对老师的辛苦付出只字不提,缺少基本的感恩。”因为是出国参加比赛,文化学习活动也特别丰富,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博物馆、大学等,可是一路上,“有的同学不停地玩微信、玩手机游戏、聊天说话,甚至同学之间面对面还用微信聊天。”

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作者也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反思:“现在的学生需要方法和技巧,甚至斗智斗勇,学生不拿老师当回事,也不敬畏,但孩子归根结底是你们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突击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成的。”

■疑惑

“好孩子”为何也让人头疼?

对于这封信,诺诺(化名)的妈妈很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女儿诺诺六岁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大多数时间是以老人为主。而老人的教育方式就是着重于学习,在孩子5岁的时候,诺诺的爸妈给她报了名去了一个学前班。“老人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老师留的作业要完成,还要额外给孩子留作业。”诺诺妈妈并不反对让孩子做一些额外的功课,但是对于老人的教育方法却提出了质疑。

在学校里,诺诺的表现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而在诺诺的爸妈看来,孩子的学习态度极不认真。“老师让做作业,磨磨唧唧地拖拉不写。”诺诺妈妈告诉记者,她发现诺诺在写作业的时候总喜欢手里拿着玩具,一边玩一边心不在焉地写,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诺诺一拖就是两个钟头。有一次,孩子竟然一边写作业一边让爷爷给讲故事。而父母要是稍微严厉地批评一两句,爷爷和奶奶便会出来阻拦。

“老人总是觉得孩子学习好了,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人这一生除了学习,其他的教育也得跟上。”诺诺妈妈说,可能是老人太宠溺地缘故,诺诺在家里表现的脾气很差劲,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动手打大人。这让她十分担心:“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拿捏,如果批评得严厉了,老人会护着孩子,有时候甚至会大人之间发生冲突,而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更加有恃无恐,真令人头疼。”

好孩子在博物馆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5月,朝阳区某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结果孩子们离开博物馆,却留下了满地的垃圾。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进馆前他们说明了注意事项,但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教育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他还提到:“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了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在这里应该有相应的礼仪。安静参观、不打扰别人、不破坏展品,这是最基本的素质。”这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现在能带孩子走出校园来参观博物馆的学校还是少数的,能走出来的,一般也都是比较好的学校。“正因为是好学校,才应该做出示范,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这所小学的负责人向公众道了歉。“教育应该无为而治,有人、没人的时候应当一样,所以,学校会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有不专业、缺失的地方。”而在网传的这封信中,这位校长也提到了学校组织孩子参观了各种艺术殿堂,但一路上有的孩子还在不停地玩游戏、玩微信,聊天说话……让人咂舌。

“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做得还差得很远。”这是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观点。但在网上,不少网友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一位网友说,他前几天带着四岁的儿子去了博物馆,结果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群大孩子跟他抢。“儿子吃完东西就会自己找垃圾箱,问我说为什么别的小哥哥把垃圾扔在地上,爸爸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要我一个做父亲的怎么回答?”

■专家

教育不反思会害了孩子

“校长的这封信其实说得已经很克制了。这不是教育的瑕疵,而是硬伤。”青少年教育专家宗春山直言,教育的本质是学会做人,知识也是为了学会做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家都忽略了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无处不在地教育我们,但是我们却把生活和教育割裂了,只认为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教育。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生活才是直接知识。

宗春山举例说,北京有一所学校实行“走班制”,孩子们没有了班级的概念,每当上完课教室里便一片狼藉,没人打扫卫生。“孩子们的知识、见识、头脑都没的说,但就是没有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没有文明礼貌。”宗春山严肃地说,这样的环境下,将会教育出来一堆头脑发达,但是社会学问极其短缺的“原始人”。

“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这样的教育理念掩盖了很多的问题。”宗春山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厌学失学儿童的研究,通过上百个案例他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是学习不好而厌学,而是“失友”。“有的孩子非常自私,不懂得感恩,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这种自私不是刻意的,而是无意的,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公共意识。”不知道如何考虑别人的感受,慢慢就会失去朋友,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学习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往往“四面楚歌”。然而,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

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更需要的是朋辈的关系进行参照,来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现在的孩子缺少丰富的社会关系的锻炼,孩子的世界中往往只有父母,这种社会关系的单一化,导致了社会功能的单一化,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很多孩子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就更不需要礼仪礼貌了,这就导致了社交功能的退化。虽然在网络世界里,孩子们也在用微信、QQ和别人交流,但这种交流和见面打招呼,问一句“你吃了吗”是无法比拟的。是不需要情感的。

“人的命,家注定。”宗春山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观点非常认同,但他同时认为,学校在评优、选拔人才上是可以有导向性的,可以作为一种考核。他认为,如果学校可以不只看成绩,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自然会引起家长的共鸣,倒逼家长重视起这方面的教育。“相对于学校,家长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而且现在这批家长也是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教育本就有所缺失。”他认为,目前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角色还是比较弱的,而学校在一个社区,是知识的制高点,应该发挥这个制高点的作用,干预到家庭中去。(记者李环宇王琪鹏)


推荐阅读:爱笑的人更容易被记住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做好孩子 但不一定要乖! 很多人都喜欢乖孩子,因为他听话、省心、不惹麻烦...【详细】
能否教出好孩子? 家庭教育能否教出好孩子,跟父母本人的知识结构没...【详细】
20-25岁 竟是精神分裂症高发期? 曾有一部香港电视剧,戏中的女主角是一名患有家族...【详细】
你也出现晚睡强迫症? 4招教你科学应对 熬夜的习惯最常出现在时间分配比较自由的年轻人中...【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