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保健品骗局愈演愈烈,老人成为保健品销售公司刀俎上的“鱼肉”。保健品骗局何以疯狂?保健品公司又是如何编织骗局让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日前,广州日报记者接到热心读者的报料,他们其中既有受骗者的儿女,也有保健品销售公司从业者。记者连续跟踪采访两个月,还原保健品销售各个链条,起底保健品销售骗局。
个案:
大学老师10年被骗光百万家底
身体还算硬朗的老太太在前面走着,身边总围着一到两名年轻人,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伴则颤颤巍巍地跟在后面。这样的画面总浮现在卓女士眼前,并成为她的噩梦。老太太和老伴正是她的父母,那些纠缠不休、面孔常新的年轻人则是来自各家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我妈掌握财政权,所以他们扶着我妈,或者说他们扶着钱。”卓女士说。
退休工资加起来近2万元的老夫妻,如今成了“月光族”,在保健品公司年轻后生仔的“关怀”下,10年间花费百万元购买各类保健品。这些昂贵的保健品疗效如何呢?接触保健品期间,老太太周姨甚至被推销员送去医院就诊过,老伴则常年住院并被医院下达过病危通知书。
月入两万不够用亲友都被借怕了
“家底全被掏空了。”卓女士愤怒地说。据了解,这对年近八旬夫妻都是大学退休职工,一个正教授职称,一个工程师职称,月退休金加起来近两万元,如今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卓女士告诉记者,每个月快到发工资的时段,都会有电话打到家里,提醒母亲记得“还钱”。
以前两位老人都是银行VIP客户,现在四处借钱把亲友都借怕了,“今年向我借了3次钱,找舅舅女儿借了3万元,现在亲戚都不借了,就跑去找以前大学里的年轻老师。”卓女士透露,2016年10月,邹伯病情恶化住进医院,之后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妈还是打电话要我取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我就知道他们真的没什么存款了。”
老人身体变差推销员趁机“渗透”
2007年,周姨购买了第一份保健品,如今这张2340元的收据已字迹模糊,隐约能看到周姨当时的签名。那年周姨69岁,掏出钱包买产品时让推销员吃了一惊。“当时她不是最有希望的潜在客户,听过很多次推销讲座却没买过任何东西。”卓女士说。
卓女士回忆,那正是父母身体状况明显变差的时期。“妈妈关节受损,在暨大华侨医院就诊需要换关节,我爸开始经常性健忘。”第一笔钱花出去,保健品公司的后生仔开始用各种手法“攻克”这位退休金丰厚的大客户。送汤探望、帮忙跑腿、嘘寒问暖甚至帮忙看护住院的邹伯,渐渐“渗透”进两位老人的生活。
2016年6月的一张提货单上,周姨一口气购买2.5万余元保健品,其中“双参口服液”一瓶50ml售价100元。每人每天喝2瓶,两位老人至今仍在坚持服用,一天要花费400元。
推销员深知谁手上有钱,走在外面时常常会有一两个推销员搀扶周姨,尽管她身体并无大碍,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邹伯只能自己颤颤巍巍地跟在后头。“他们扶着钱。”卓女士说,从2007年至今,两人的退休金几乎全买了各种保健品,花费近百万元。
推销员像亲生儿女一样随叫随到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难道我这个年纪就不配有朋友了吗?”当身边人质疑这群来历不明的年轻人时,老太太会情绪激动地说。这些推销员组成了她的社交圈,像亲生儿女一样随叫随到,走在路上发现鞋子不合脚,一个电话推销员就送来新鞋。老太太住院期间,保健品公司会派好几个推销员到医院陪床,聊天、说笑,甚至承担不少看护的工作。
周姨家客厅里还堆满“价值连城”的杂物,除去价格高昂的各类保健品,还有许多包装豪华的礼盒。纪念银条、养生紫砂壶、瓷器餐具套装……周姨称这些礼物“都是朋友送的”,但卓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全是保健品公司的赠品,买满一定额度才会获得。
银条轻如塑料,养生壶、瓷器做工极其粗糙,从未戴过的一支“能量手表”表带竟然是歪的,更夸张的是,一套纪念版人民币明明是假币。
老人成“月光族”卡内仅剩几毛钱
周姨的记忆力逐年减退,问起购买保健品的种种细节,都说记不住了,但她出示给记者看的一个口服液礼盒上,写着“辅助改善老年人记忆”。大量保健品来不及吃完均已过期,但推销员告诉周姨2年保质期是国家要求印上去的,实际上产品并未过期。
不仅单据找不到,许多口服液、胶囊都没有外盒包装。卓女士告诉记者,当初母亲购买时就是提着环保袋回家,“这些人跟老人说,为了让他们方便拿减轻重量,就拆去了外包装,可一旦退货就说没有包装退不了。”
关怀的另一面是保健品公司的榨取,两位月退休金近2万元的老人成了“月光族”。卓女士最后一次看到父母的工资卡是去年9月,两张卡余额都是几毛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