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携手共度半世纪,相伴见证贺甲子

2017-09-11 16:39:50来源:健康台

携手共度半世纪,相伴见证贺甲子

——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育教学发展纪实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6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其比邻而建,携手度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承担教学任务,是大学历史最悠久、教学经验最丰富的院所之一,是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六十年成长的最好记录者与见证者之一。

 

实行"院院合一"模式 教学管理体系完善

 

第一临床医学院前身是大学1984年成立的中医系,教学基础深厚扎实,经历了与学校同步发展的历程,但教学工作可以追溯至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建校,最初的教研室和一批师资力量保留并延续至今。1964年,第一附属医院成立,其基本架构都是由学校教职员工组成,他们不仅进行日常的临床工作,还要开展课堂和临床教学工作,开启医生与教师双重属性的职业模式。随着学校教学机构的不断扩大,1986年在大学支持下,中医系与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整合,合而为一,实行"院系合一"管理运行体制,改名为"中医医疗一系",一套领导班子二块牌子,各教研室与医院对口临床、医技、职能科室合一管理,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由相关科室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使教、医、研协调进行。1997年更名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学院经历了中医系-医疗一系-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发展历程。完全彻底的"院院合一"(第一临床医学院与第一附属医院)管理模式使医院与临床医学院紧密结合,实现医教研全方位的完美无缝衔接,营造良好的教学运作环境。如果说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发展可以说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茁壮成长的见证。

 

办学历史深远悠久 专业格局多样齐全

 

办学30多年来,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积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医药事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视野,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教育规模从当年单一本科中医学专业走向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多层次多专业多班种的办学格局,教学工作飞跃发展,但始终根植于中医药发展特色,秉持现代"大医精诚"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一临床医学院积极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教学、医疗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30年的不断建设与完善,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及教学管理体系。现有13个教研室,设立了教学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管理,下设3个办公室,分别负责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以及学生思政管理工作。

 

学院办学层次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非医攻博、九年制本硕博连读、"5+3"一体化硕士、七年制本科硕士、五年制本科专业等,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办学格局。目前学院有3个本科专业(含中医学、临床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负责管理本硕博、境内外学生近4000人,年承担200多个班次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

 

学院为大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8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创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本科硕士班;1998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正式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2003年,具体管理非医攻博研究生管理工作;2015年,国家首批"5+3"一体化及九年制本硕博中医卓越班开始招生,现已形成了以培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科建设实力雄厚 专业课程同步发展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大力支持重点学科,努力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使学科建设取得了卓越成绩。目前拥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临床基础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及课程建设,中医学专业2007年成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成为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岭南医学学院"成为广东省试点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成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9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诊治》等3门省品视频公开课,另还有伤寒论、中医妇科学、金匮要略等6门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

 

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携手共度半世纪,相伴见证贺甲子

图为专家带教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第一临床医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注重营造活跃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工程,使学院实现规模办学、质量立院,在教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02年、2008年,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为大学两次获优秀成绩作出了贡献;201212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委派的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医院精心组织、积极准备,最终被认定中医学办学标准全部达标,中医学专业以出色成绩通过认证。

 

为了较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在"重质量,强指导,优化资源,凸显特色"的思想指引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2003年始着手创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转为多元化模式教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课堂与自学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为实施原则,以课堂教学、临床案例教学、见习、专家座谈、博士论坛为实施形式,增加研究性、创新性教学比例,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加强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2013年始,更着重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下功夫,多次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与观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近年,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010年,中医学专业实验班正式开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措施;2011年,"传统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为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卓越中医临床技能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肿瘤学事业,制订了"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10名学生组建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班,开展叠加式中医卓越人才培养;2015年,根据中医学专业实验班的办学经验,设立了国医大师班--"铁涛班",注重突出继承与创新,突出岭南中医药特色,进一步探索中医学传承与创新工作。

 

学院鼓励开展教学研究,2006年至今,全院教师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253项,发表教学论文662篇。1993年以来获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77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4项。在近两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学院获国家级成果二等奖2项(主要参与)、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全国中医院校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教材建设成绩喜人,近五年广州中医药大学5"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均为第一临床医学院所有。

 

经典回归临床 首创经典临床应用硕果累累

 

为了突出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学支持下,学院于1984年首创性将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三门经典课程回归临床,在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相应的病区、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基地,把古典医著的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将临床实践体会渗透到教学过程,创立了经典回归临床,教、医、研同步发展的模式。这是全国首家医院真正意义上实现经典回归临床的创举,彻底改变以往中医经典教学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填鸭式的僵化教学模式,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历经六十载风雨传承,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已形成了"教、医、研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成果丰硕,在全国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不论是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建设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医经典教学被确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以优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唯一特色项目,也是2008年学校第二次评估特色项目的主体部分。

 

师资建设内涵丰富 人才强院凝心聚力


携手共度半世纪,相伴见证贺甲子

图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第一课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的培养为重点,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重点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通过学科凝聚人才,以师德建设为根本,加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设立教学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名师工程",创造有利于教学人才成才的环境与条件,发挥老专家作用,作好"传帮带"工作,挖掘现有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潜力,大力培养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优秀授课教师;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推进骨干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交流和学习研修;另一方面,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团队建设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能力建设由单个教师向整个团队拓展。

 

通过多年建设,师资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已初步建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涌现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与中青年骨干,有力支撑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和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学院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2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和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肿瘤学成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妇科罗颂平教授、内科冼绍祥教授先后获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李赛美教授被评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近五年,学院共有11人次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有15人次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

 

研究生规模稳步发展 培养质量日益提升

 

初始阶段,第一临床医学院仅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经过三十年建设和发展,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培养体系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如今有在岗博士生导师49名,硕士生导师157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0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

 

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系列导师培训、博士生导师学术前沿论坛等活动,提升导师与研究生学术素养;"国医大师"邓铁涛、首席教授周岱翰分别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在科研、学术方面积极进取创新;继续加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激励力度,设立"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基金鼓励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和形成科研成果,至今总资助金额超60万元。

 

通过不断努力,近5年来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共65篇;多人参与导师国家级、省部级立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参与导师专著论著和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工作,成为学科专业学术建设和发展的新动力。

 

医疗技术力量雄厚 教学基地条件优越

 

历经52年的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是中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多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教职工2600余人,共有4个门诊部,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示范中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医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饮誉全国,受到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中医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

 

20155月,为加快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及整体服务能力,医院启动了"创新强院工程",通过积极推进医护药、教学、科研、管理及人才培养五个方面27个项目的改革创新,着手学院型医院品牌建设。2015年,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医院组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经大学批准设立"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经广东省中医药局评审,批准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目前医院有18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欧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包括18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7位广东省名中医、40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等,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同时,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8个,广东省中医名科5个。

 

"传承创新,精诚至善"的院训,是其50多年积淀的院风和真实写照,是其面向未来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今后,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的睿智和勇气,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推进创新,强化特色,充实内涵,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学院型医院,努力开拓中医药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江军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岐黄志·甲子情”上海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纪念大会召开 5月28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建校六十周年纪念...【详细】
六十载砥砺前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金秋九月,盛典相邀。9月10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详细】
北京市教委要求教室装修必须见证检测空气质量 ​北京市教委昨天下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