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是医疗部门记载病人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但你知道我们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下面一起来看下:
汉文帝时期有个人名叫淳于意,因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人们便称他为“仓公”。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他的许多亲属都因有病而无钱医治,过早离开了人间。这悲惨的现实启发了淳于意,他决定自己学医,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于是,他在管理粮仓之余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不久他便成了一名学识渊博,能预知病人生死,拥有许多奇方、古方的医学家。中国医学上最早的“病历”就是淳于意首创的。
淳于意是个细心人,在他给人治病诊病时,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当时人们把这称为“诊籍”;现在我们称它为“病历”。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为淳于意作传时,曾摘要记录了他的25份病历,这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最早的“病历”。
关于淳于意的著作: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在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诊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推荐阅读:《肘后备急方》: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