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呵护儿童健康成长,11月22日,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传播论坛”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司局指导,《健康报》社编写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传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旨在提高公众对疫苗预防接种的认识,掌握科学、全面、系统的信息。
接种疫苗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不适宜接种疫苗的情况有哪些?关于疫苗,哪些信息是错误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指南》上都有详细的介绍。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保护儿童健康是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2020年的9.5‰,再到2030年的6.0‰。”
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是保护广大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向公民提供了乙肝疫苗、卡介苗等14种免费疫苗,能预防15种疾病,加上省市根据地域特点和财力因素补充的免费疫苗,已能覆盖大多数常见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儿童预防接种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儿童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公众对国家免疫规划政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尤其是疫苗不良事件发生时,盲目的恐惧和失信,让很多儿童错过了正常的免疫规划程序,为未来感染疾病留下了隐患。可见科学有效的传播疫苗知识,对预防接种率的稳定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先从传播科学准确的预防接种知识开始,为儿童规范接种疫苗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播科学的疫苗知识 规范预防接种行为
健康行为的促进,应遵循“知信行”的规律。《健康报》社副总编辑闫丽新指出,要规范公众的预防接种行为,首先要让公众能够获取科学的预防接种知识,然后要确保传播的知识权威正确,让公众理解并相信,进而促进科学接种行为。
为此,今年6月《健康报》社开始组织编写该《指南》。《指南》不仅对疫苗进行了介绍,也对我国免疫规划政策进行了解读,还对家长应该知道的一些预防接种常识进行了系统的说明,而且还提炼出了关于预防接种的核心信息以及公众常见的误区,方便大众快速准确的了解相关信息。
以接种疫苗前,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例。《指南》中提示:第一,接种前应带上儿童接种证;第二,一定要到政府部门认定的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第三,接种前,要如实提供受种者的近期健康状况,做好接种前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第四,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不要马上离开接种点,要停留30分钟,不要让孩子做剧烈运动。如果孩子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预防接种医生,必要时应尽快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表示,“这本《指南》的推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传播了科学的疫苗知识,才能引导公众规范接种疫苗,从而保护儿童的健康,为国家减轻医疗负担,为家庭带来和谐幸福。”
消除公众困扰 从减少疫苗常见认识误区开始
近年来,一些关于疫苗的错误认知经常被传播,给公众造成了困扰。比如“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接种过某种疫苗就能100%预防这种疾病”、“打疫苗会影响儿童的自身免疫力”等。
在《指南》上,对此一一做了解答。针对“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的误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姚开虎教授介绍,自费疫苗俗称“第二类疫苗”,是免疫规划疫苗的有效补充,所预防的都是一些常见疾病,如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接种自费疫苗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推荐,在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下选择。”姚开虎指出,如果儿童机体抵抗力较低,平时易患病,经济条件允许,孩子又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应选择接种流感疫苗。另外,有计划地安排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也都是抵抗婴幼儿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
据悉,该《指南》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华信医院等单位专家的支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