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会这几天,穿梭于各个会场,接触最多的除了代表、委员,就是的哥。北京的哥上通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可以和您从油价聊到美国新总统,从天气聊到北京城市规划,真让人佩服。
“您这单可是个大活,被我抢着了。”拉开车门钻进出租车,师傅扭头就冲我乐,顺带瞟了一眼我脖子上挂着的两会证件,“哟,您是记者吧,我这些天可拉了不少代表委员和记者。”
“您都和代表委员们聊些什么啊?”
“瞧您说的,什么不能聊啊。每年都有些建议、提案啊,我可比你们记者都清楚。”
“我在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稿子呢,就是让中小学生学点中医药知识、保健方法,您怎么看这事儿。”
“前些天新闻里看见这事儿了,您别说,我还真能跟您聊聊。”“老司机”立马不服。
“我儿子今年5岁了,从小特爱生病,经常半夜发烧,我和我媳妇儿就抱着他跑卫生院挂吊瓶。”
“小孩老输液不好啊。”
“是啊,我后来才知道,小孩不能老用抗生素。可是小孩生起病来,哭啊闹啊,看着特别让人心疼,我们想着赶紧把温度给降下来,有时候一种抗生素打多了还不管用。后来,朋友告诉我妇保院有小儿推拿、捏脊等可以退烧。我试了几次,真有效果,先不说省钱的事儿了,孩子少受点罪啊。我儿子现在还有点厌食挑食,在耳朵里埋了豆,也好点了。”
说着,师傅透过后视镜看了我一眼,“老师们以后要是能在学校里教我儿子点儿养生保健常识,我觉得是个好事,起码他会懂得好好吃饭、按时睡觉,我们也轻松嘛。”
师傅的回答让我恍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这个看起来很大很宏观的话题,其实也很具体很微观,可以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大到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到通过普及健康养生知识,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小明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从小懂得治未病,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或许能使孩子们终身受益。而当这些孩子变成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会知道,孩子生病,除了输液吃药还有按摩、捏脊、贴敷许多非药物手段。每一个公民都懂一些中医健康养生常识,全民身体素质就将得到提高,亚健康的状态就能得到改善。正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所说的,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实事。
有些媒体过度解读,认为“医者生命攸关,中小学生精力也有限,大面积推开缺乏保障”。事实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并不是非要培养出多少个名医大家。就像采访温建民委员时他说的小故事:他教小孙子几招简单的按摩手法,小孙子就给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按摩,还给姥姥按摩,他们都很开心,小朋友也觉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兴趣。
社会上的不同意见也提醒我们,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容易,真正入脑、入心才是挑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从来不是进不进,而是怎么进的问题。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很关键。就像曹洪欣委员说的,既要避免神话,又要避免庸俗化;像杨金生委员说的,要以体验为主,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像张其成委员说的,不能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变成孩子的包袱,有趣很重要。
闲谈间,车已到达。我下了车,夜已沉沉,风很大,天上几颗星在闪烁。我陷入沉思,真正着眼于全局的规划,势必落实于个人,也只有为每一个人,为每一个家庭增添一份小幸福,才是制定政策、落实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其实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考验,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它成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它长成增进全民健康福祉的参天大树。
推荐阅读:我国医保异地结算将分三步“落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