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深改造 人才培养彰显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基于传承创新能力培养,对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与探索。
长期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践行“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一种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传承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历经近10年的改革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通过实施“多资源集成—多循环实践—多层次配套—多途径支撑”的全方位“四多融合”改革思路,逐步优化形成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重经典、强临床;抓共性、突个性;促传承,求创新”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多资源集成,纵深推进课程改革
学院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课堂与自学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模块课程和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汇集中医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注重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构建了内核精炼、外延拓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包含理学和工学课程、中医课程、西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方法技能实践课程五个必修课模块及中华文化、专业素养、现代素质教育、科研提高和临床提高四个限定选修课模块的“5+4”模块化开放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文理结合,突出传统中医特色,加大中医类课程比例,将中医经典课程以及名中医学术思想课程作为理论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院经典回归临床的办学特色,《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三门课程在基础条文导读基础上,实习完毕后的最后一学期合而为一,整合为经典临床提高课,以经典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纵横、上下相关知识联系贯通,理论与临床融合;重视岭南医学体系课程建立,将自编的岭南案例特色教材纳入课程体系当中;重视现代科技发展的教育;强调学习中医传统技能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教学比例设置在30﹪以上。
另外,学院还积极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生动活泼的现代课堂,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集成系统,如课程建设辅助平台、学习指导网等,增加探究性、研究性教学比例。
多循环实践,系统完善临床培训主线模型
学院依据全面规划管理的理念,结合人才培养实际,系统规划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分梯级多层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程度,制定每个阶段层次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中医模拟实践训练课、中医社区人文实践课、临床预备课、临床技能操作课等相关实践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分梯级多层次的整体规划,采用“早选苗,早播种”、“建制度,强保障”、“分梯级、多层次”、“多形式,交互式”的方式来推动:横向上设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项目和环节,加速个性化实践能力培养;纵向上分为临床准入——临床强化——临床提高,从实操回理论,按照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规律的层层递进方式展开。
多层次配套,综合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平台面
学院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全程实施学习导航: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分别设立以提高学习力与创新力为主的“低年级新生导航制导”、以提高专业课程学习能力为主的“中高年级学科学习指导”以及针对个性发展的“全程导师学业指导”三个学习导航方案。另外,完善学生创新逐级创新孵化制度:强化项目化管理及团队协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学院→大学→广东省→国家的逐级孵化模式,规范学生创新活动运作程序,积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热情以及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拓宽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路与平台,强化学生创新科研工作的效果。
建立坚实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氛围: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答辩,在创新班培养方案中纳入学位论文要求,坚持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的全程引导,依托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学术社团、科研兴趣小组等硬件环境及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氛围等软件环境,开发学生的中医创新研究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内容,拓宽学生的创新实践空间。
多途径支撑,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坚持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通过师资培养工作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如启动“名师工程”,创造有利于教学人才成才的环境与条件;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级教学团队联动机制;强化青年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档案;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团队建设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等措施。同时,优化管理机制,保质培优相结合,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如积极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教学、医疗和科研“三位一体”、完全意义的“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贯穿教学各环节的闭环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立中医学专业建设配套制度等措施。另外,通过量化激励机制,建立以科学评价为关键要素的新型教学绩效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
经过10年的优化与实践,基于传承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立项建设了国家级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中医药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强的中医学老中青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中孕育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教师主编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行业规划教材31部。主办国内外中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197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明显提高,尤其体现在中医传承与创新能力方面;专业吸引力大,生源质量名列前茅,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高,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连续多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参加全国首届《黄帝内经》知识竞赛、“天堰杯”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均斩获佳绩,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中医综合思辨和临床传承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成果效益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的广泛赞誉。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