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在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很多人却不敢救、不会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代表委员认为,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对于拯救生命至关重要。
应尽快提升全民急救能力
“大部分人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首选是拨打120。但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已基本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认为,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刻不容缓,应尽快提升全民急救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霍勇告诉记者,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患者一旦发生急性心梗,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危及生命。但是,目前我国心肌梗死的有效救治率仅有5%。“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是主要原因之一。”
敖虎山说,心肺复苏是一项由麻醉医生发明的重要急救技术。心脏骤停患者如得不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患者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第一目击者是身边亲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敖虎山说。
普及培训、完善机制两手抓
据了解,我国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近年来,各级卫计部门、医疗机构、红十字会、急救机构及社会组织等以不同形式普及这项技术,但由于各种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一些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命的救护者。”敖虎山建议,应建立心肺复苏普及培训长效机制,把它作为学生健康和应急教育的内容之一。同时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在霍勇看来,当前急救队伍人员老化、人员流失等问题不容忽视。他认为,应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及人才聘用机制,同时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院前急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班宇侠说,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的救治包括很多内容。她结合实际经验建议,当发现病人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及时拨打120,在这之前最好把病人安放在一个安全的平面上,并把头侧过来,以防病人在呕吐时呛到或窒息。并且最好能在家中设计出一条“绿色通道”,让急救人员可以将病人从家中迅速运到急救车上。
普及常识、推进急救免责立法是关键
面对一些街头突发急病却无人敢救治、会救治的悲剧,如何从体制机制上改善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现状?
霍勇建议,应从推动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上着力,同时也应提高病人对自己病情的关注度,普及急救常识,可以把一些急救知识编成口诀,让老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针对很多人在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不敢救”的问题,敖虎山建议从国家层面推进急救免责的立法工作,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具体问题解读,让更多的人知晓急救免责的适用范围和内容,避免因“不敢救”导致悲剧出现。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及推进相关工作,其内容不仅在于培训技术,同时也要传播社会责任理念,让更多的人能自觉学习这项急救技术。”敖虎山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