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医院互联网医院服务有关情况。本次发布会选择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目的是希望委属委管医院发挥好“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有效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要求。 发布会由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出席嘉宾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
焦雅辉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医疗”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作出了部署。医疗卫生行业按照部署要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参与,“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推进行业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三方面内容
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部分强调了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七方面,涵盖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诸多领域。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这个部分明确了有关保障支撑手段,从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五方面,提出了有关举措。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这个部分划出了安全有序发展的底线,分别对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两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队” 示范医院实践和下一步规划
发布会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介绍了中日友好医院近年来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一、远程医疗工作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医改大政方针,努力做好医改领跑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新模式,较早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连接基层和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将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联系起来。
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和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所在单位。作为国家级远程医疗中心,多年来医院不断完善远程医疗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分级诊疗模式下的远程医疗协同机制。目前,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自2015年以来,年平均远程会诊量超过5000例次,患者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在当地就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据不完全估算,累计为基层患者节约综合就医成本约7000余万元。
二、医联体建设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面临总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等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医院将互联网远程医疗与培训相结合,建立区域和专科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模式,方便患者就近看病。
2013年以来,医院利用远程医疗网络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内开展远程会诊,帮助社区提升诊断能力,累计完成放射、心电图、24小时心电监测远程会诊4957例;建立区域预约转诊平台,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通过转诊平台上转专科疑难疾病2697例,形成分级诊疗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医疗的协同发展。
同时,医院积极发挥在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等学科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牵头成立专科医联体,在医联体内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临床研究合作、重大疾病防控等业务合作及技术帮扶,解决专科领域重大疾病问题。我们逐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专科医联体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教学查房、学术会议转播、线上技术培训、大型科研协同等丰富业务,有效推动了专科医联体业务发展,促进了基层的学科建设。自2016年专科医联体成立以来,累计完成专科医联体内疑难危重症转诊2500余例、远程会诊985例、远程培训17期次、累计96万人次、接收进修600人次。上个月,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牵头全国500多家医院,共同开发并上线了我国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决策辅助AI系统”,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这个领域的互联网+医疗。
三、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
在便民惠民措施方面,医院非常注重发挥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医疗业务的融合应用。通过对医院现有信息进行集成,多途径开发面向患者的信息通道,如APP、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结果查询等功能,让患者随时随地享受医院的前端服务,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互联网技术在全流程预约、满意度测评、院内急救体系建设、移动医护等方面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接诊患者中,来自于全国各地,门诊患者中,一半以上来自京外。远程和互联网医疗是解决患者及其家庭奔波到我们医院烦恼的最佳途径,患者通过远程医疗和专科医联体体系,就可以在当地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指导。还有一部分外地患者在北京请专家看过以后回到当地,远程和互联网医疗可以让他们在家乡就能完成跟北京专家的随访或者复诊,减少了往返的各种开支,也能为缓解北京非首都职能贡献一部分力量。
未来从八方面加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将按照《意见》要求,从以下八方面入手,加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我院的落地实施,努力发挥好作为委直属医院的示范和样板作用:
一是进一步开放预约服务,拓展预约手段,缩短就诊等候时间;
二是全面开放线上支付,为打通医保、新农合、商保等全面覆盖做好准备,实现安全便捷支付;
三是进一步推进自助服务,在挂号、就诊、缴费、查询、预约等医患交互环节铺设互联网桥梁,减少患者窗口排队;
四是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渠道推进信息公开,大大拓展患者获取信息的途径;
五是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整合基础电信运营商4G、5G电信设施,建立以中日医院为核心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协作体系,打通远程医疗全流程;
六是通过“线上线下”、“上下联动”相结合的协作模式,开展双向预约转诊,全面推进分级诊疗;
七是全面推进健康管理,服务社区慢病患者,特别是复诊慢病患者的在线诊疗服务;
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工作更高效、服务更便捷、体验更优化的智慧医院等。
展望未来,中日医院将不断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示范作用,注重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努力提升现代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在实践经验积累中,探索符合国情院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和发展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互联网+医疗健康”质量监管三步走
在文件中有两个重要的保障政策,一个是医疗质量安全,一个是数据信息安全,这两个“安全”也是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我们高度关注医疗质量安全,一方面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生的身份能够得到有效核实。另一方面,我们允许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了,但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求必须落地到医院,保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我们规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还要进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对于医生的资质,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医师电子注册信息库,在这个库里大家都可以查询到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的信息,任何人登录这个系统都可以查到。
第二个做法就是要对医生的身份进行数字化的认证,来保证质量。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医生在线诊疗数字的身份认证,就是保证网上全程要留痕、可追溯,可以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管,并且全国要进行联网。
第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一旦发生了医疗不良医疗事件或者损害事件以后,除了主体医疗机构要承担责任以外,我们还要加大互联网企业举办的互联网医院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主体责任,让互联网企业能够主动的履责,要对提供的服务和诊疗行为进行负责。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一些互联网的监管平台,对于区域内的所有互联网医院,包括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医疗行为,在网上都可以进行实时的监管。
在国新办开吹风会的时候,规划信息司的于司长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既要加大踩油门,同时也要做好踩刹车的准备,所以我们一方面鼓励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采取包容以及审慎的基本原则,来加强监管。
一直以来,对于病历信息等的保管和使用都有非常明确、严格的规定,下一步,也会研究保障电子信息数据安全。从国家的信息安全法来讲,对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是有相应级别保密要求,对于健康信息也是上升到很高的级别要求来进行管理,下一步对于这些信息系统我们也要要求进行“等保”,从技术上加强安全保护。另一个方面,涉及到电子信息的“确权”问题,也就是说这些电子数据信息到底“归谁”,只有确权以后才能明确数据谁能够使用?怎么使用?我们也正在与很多的法律专家,包括信息和医院管理的专家进行研究,对电子病历的数据信息进行确权。比如美国有法案,首先明确数据信息所有权益保护的问题。我国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确权,并且加大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
人工智能现在在医疗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手术、诊断,而且在治疗方面都有应用。人工智能作为《意见》中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领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焦雅辉介绍,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到产学研用、医工企几个方面联合起来开展相应的工作,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最了解患者的需求,所以根据患者的需求提出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想法、一些需求,比如人工辅助诊断系统,也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等等,这些都属于广义的从供给侧来使用的AI技术。从需求方来讲,AI的应用领域就更广了,像一些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血压、血糖。现在有一些妇女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对于一些做产检的孕妇有了远程的胎心监测AI设备,减少了孕妇去做产检的舟车劳顿。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更多的是提出一些想法,跟大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一起来协同、开发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像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包括像天津、湖南,很多的大学都有研发的团队,还有一些创新的公司、企业,都一起共同开发很多AI的产品。
从AI的科研方面来讲,不仅仅是政府在推进,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动员起来,大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中国在人工智能主面的投入与探索在全球还是比较领先的,所以对于这个前景我们也是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期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