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秘密花园》是英国著名插画家乔安娜·贝斯福创作的一本涂色绘本,该书风靡全球并于近期在中国掀起涂色风潮。
它不仅是亚马逊销量冠军,刷爆微信“朋友圈”,甚至还带动彩色铅笔价格的水涨船高,令一系列涂色书“跟风”热卖。就连故宫博物院近日也“借势”在官微发布一组建筑彩绘的白描纹样,邀请网友为“国宝”填色。
《秘密花园》火爆朋友圈
赵海建:我很惭愧,至今还没有拥有一本《秘密花园》,好在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晒作品,我多少也沾了一些光。单看这书名我就很喜欢,它让我想起小时亲手弄的一片小花园。这书名也让我想起那些童话中的秘密花园,它甚至让我想起名为《神秘园》的音乐。无论如何,这名字本身似乎意味着远离喧嚣的尘世,置身一个静美世界。
王希怡:就《秘密花园》这本书而言,它是一个半成品,缩小了普通人与专业绘画创作的距离。无需构图而只需填色,使得“创作”出一幅美丽的画作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于是很多没有绘画才能却有绘画兴趣的人,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了。这本书其实在国外本来就很火。英文版出版后就很火爆,之后又有了一个向全世界蔓延的趋势。
赵海建:我已经在朋友圈欣赏过众多优美的作品。涂色书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我儿子每次去游乐场都要玩,为此花去我不少银子。但《秘密花园》似乎显得高大上,按照作者的说法,它几乎能让人“达到冥想的状态”,听起来很吓人。但它在中国的绰号似乎很俗,被称为“减压神器”。
“减压神器”是力气活
王希怡:《秘密花园》能不能减压要看个人。对于一些“强迫症患者”和传说中的“处女座”等特别纠结细节和追求完美的人,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了。
另外,其实《秘密花园》里的构图相当复杂,看久了也挺费眼费神的。
邢磊:说到减压,我也不敢苟同。满眼的线条、色块,一下子闪花了眼,然后再弯腰弓背,不无焦虑地把这些方格格、小圈圈填满。等到完成一幅作品时,可能更多的不是成就、放松,而是一种解脱。
赵海建: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困扰。首先,那些密接的线条表明,无论你多么想天马行空地去追寻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却总也挣不脱这些线条的束缚。而当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在晒作品时,仿佛不与此扯上点关系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让我多少有一些受压迫的感觉。当然,如果熬夜涂色以至于身体受损,那就更谈不上减压了。
邢磊:当然,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耐心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丢三落四。就像练毛笔字,你需要心无旁骛,放下一切,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地写上几个小时,日积月累,一个人的性格就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跟风无处不在
王希怡:社交网络对于《秘密花园》的火爆功不可没。就好比之前的“冰桶挑战”、“围住神经猫游戏”等,都离不开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这背后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激发参与者的竞争心理:看谁填的色最好看?看谁用最少的步骤围住神经猫?看谁敢接受冰桶挑战等。这种小型“比赛”往往能吸引一大群人跃跃欲试。
赵海建:社交网络确实对该书的传播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被打上减压等具有心理疗愈功能的标签之后,就不断有人晒出自己的涂色作品,这行为似乎也成了都市白领的标签。很多人喜欢晒在丽江或者西藏的照片,以此显示自己的“小资”情调,道理是一样的。不知道《秘密花园》最近火爆有没有水军在后面推动。
王希怡:这两天还有新闻说,日本女性爱上观赏苔藓,有人凝视数小时,觉得能慰藉心灵。还有之前国际发呆大赛,这些乍听挺无厘头活动,其实都反映出都市人心理压力累积,需要通过各种看似无意义的方式宣泄,无意义也因此变得有意义。
邢磊:对于如何能风靡一时,我想更多的是中国人跟风吧,如同前几年流行的“十字绣”,现在怎么样了,基本上销声匿迹。 如果真要解压,我更倾向于打球、游泳等,毕竟生命在于运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