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怎样“吃”出强壮的未来
【教改透视】
编者按
2011年11月23日,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下文简称为“营养餐计划”)试点工作。2012年5月23日,教育部等15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管理。
时值“营养餐计划”推行5年,千万农村学生的一日三餐吃得怎么样?偶有所闻的变质营养餐究竟因何而来?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关于“营养餐计划”实施状况的专题调研。透过调研报告,让我们一起思考——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营养餐”每天4元怎么吃
●连片特困地区“营养餐计划”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其他地区由地方财政承担
《意见》规定,连片特困地区营养餐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2014年,财政部进一步将营养餐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天补助4元。
在此次调研的8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营养餐补助标准全部达到每生4元/天的基本要求,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有的地区在国家拨付的每生每天4元营养餐费的基础上,额外追加了部分营养餐补助金。
●“营养餐计划”经费由学校统筹使用,支出方式取决于供餐模式
调研发现,各地“营养餐计划”经费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学校负责统筹食堂开销,经费来源可具体分为上级拨款和上级拨款加家长补款两种方式。二是由学校向附近农户购买供餐服务,按月统一结账。三是直接把钱打至学生的用餐卡上,学生用卡里的钱到学校食堂进行消费。
●供餐模式和内容的选择以地方实际为依据,呈现多样化
《意见》规定,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所采用的供餐模式和供餐内容有所不同。
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供餐模式不尽相同。有条件的学校通常在学校食堂统一用餐,由专门的厨师或任课教师负责做饭。如西南两所村小有留守儿童之家,大概有30多名学生,由于缺少工勤人员,只能由科任教师上完课后中午给学生煮饭;该县另一小学也是由老师自己做饭给学生吃,因为有统一拨款,所以学生吃饭是免费的。小规模学校则更多采用到附近农户家吃饭、由中心校配送或家长自行带饭的形式。
供餐内容主要包括正餐、课间餐或二者兼有。营养餐根据地域分为早餐、午餐和晚餐三种。
“营养餐”,吃饱吃好不容易
●部分国贫县未纳入“营养餐计划”
调研发现,中部某县是国家贫困县,但没有纳入“营养餐计划”,全县29个乡(镇)中仅有1个乡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企业资助的学生营养餐,并已于2016年10月中止。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多次向调研人员反映:“我们也是国贫县,甚至比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些县还要贫穷,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连成片区就无法享有?”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朱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