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黄婧博士和李国星博士近日在学术杂志《柳叶刀·星球健康》发表论文,首次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5年来的健康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与2013年相比,我国第一阶段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相关死亡人数减少了4.7万,寿命损失年减少了71万年。但大气污染防控的挑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臭氧浓度有上升趋势。
李国星说,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10条措施,并明确经过5年努力,要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该研究通过收集全国空气质量监测及全国死亡率监测的公开数据,采用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推荐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对74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变化及相应的健康效益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PM10、二氧化氮浓度分别降低了33.3%、27.8%、54.1%。
但与美国和英国的《清洁空气法案》近半个世纪的大气污染防控进程类似,挑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PM2.5和PM10浓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趋势,并且2017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和PM10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
该杂志同期配发了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所长丹尼尔撰写的评论,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果,对全球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