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千万不可小看病毒感染 其或会诱发更严重的疾病!

2017-03-27 17:05:53来源:生物谷

千万不可小看病毒感染 其或会诱发更严重的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病毒感染或许还会诱发其它机体其它疾病的发生,或者增加某些疾病发生的风险,比如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ologi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坦佩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肠道病毒感染或和诱发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状况有关;然而有些研究人员却发现病毒感染竟然促进伤口愈合,那么病毒感染到底和其它疾病的发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各位!

【1】常见的HSV-2病毒感染可能也会触发自闭症

doi:10.1128/mSphere.00016-17等

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因。在美国,每5名生育年龄的女性大约就有1人感染上这种病毒。根据一项新的研究,HSV-2可能在自闭症中发挥着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大型的挪威人群,研究人员发现在怀孕早期的活动性HSV-2感染让男性胎儿在生命早期患上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几率增加一倍。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所有遭受活动性HSV-2感染的怀孕女性将会产下自闭症儿童,但是在一小部分被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的女性当中,这种感染可能是这种疾病的多种未知的触发因子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行为神经免疫学家Karen Jones(未参与这项研究)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记住不是每名感染上HSV-2的母亲将有一个自闭症的小孩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人群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ASD患病率在1%~2%,其中男性具有更高的患病率;美国男孩的患病率是2.4%。利用来自挪威自闭症出生队列(Norway Autism Birth Cohort)的数据,这些研究人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领导下)鉴定出442名生下ASD儿童的母亲,以及与她们相匹配的464名在同年(从1999年到2008年)同月生下相同性别的正常儿童的母亲。对所有的这些女性而言,她们从妊娠中期到小孩出生期间提供她们的血液样品。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样品测试针对5种病原体---人巨细胞病毒(HCMV)、刚地弓形虫(Toxo)、风疹病毒(RV)、HSV-1和HSV-2---的抗体。已知这5种病原体会损害胎儿。

【2】Nat Commun:揭示EBV病毒导致癌症产生机制

doi:10.1038/ncomms14257

在发生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这种病毒在人的一生当中持续存在于人体内,而且通常不会产生任何症状。然而,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会患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被称作腺热或接吻病),不过病情通常会在几周后消退。但是,在罕见的情形下,这种病毒也会导致癌症产生,特别是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着阐明EBV病毒如何对细胞进行重编程,让它们变成癌细胞。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癌症研究员Henri-Jacques Delecluse说,“在免疫系统受到削弱的病人体内,这种病毒感染导致癌症产生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是在大多数病例中,仍不清楚的是EBV感染如何导致癌症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Delecluse、也来自DKFZ的Ingrid Hoffmann和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为这种现象提出一种新的令人吃惊的解释。他们首次证实这种病毒本身的一种蛋白组分促进癌症产生。当一个分裂细胞与EBV病毒接触时,存在于这种传染性病毒颗粒中的病毒蛋白BNRF1经常导致过量的纺锤体极(中心体)形成。因此,染色体不再在两个子细胞之间平均地和准确地分配,而已知这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癌症风险因子。相比之下,缺乏BNRF1的EBV确实不会干扰染色体在两个子细胞之间分配。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2月1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pstein–Barr virus particles induce centrosome amplification an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3】Diabetologia:重磅!肠道病毒感染或和诱发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状况有关

doi:10.1007/s00125-016-4177-z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ologi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坦佩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T1D)儿童在经历诱发糖尿病的自身免疫过程之前或诱发肠病毒感染的风险较高。

1型糖尿病由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过程引发,其往往会损伤患者机体胰腺中的产胰岛素β细胞,通过检测机体中的自身抗体就能够识别患者的亚临床疾病阶段;文章中研究者在进行的肠道病毒和1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和自身抗体阳性个体的血液和胰腺中肠道病毒频率会增加,同时也1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中肠道病毒抗体的频率也会增加,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在所有的研究中发现上述二者的关联。

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患者大便中肠道病毒的存在是否和胰岛自身免疫的出现有关,同时本文研究也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项关联性研究,研究者希望对β细胞有损伤迹象的儿童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粪便进行分析找到诱发儿童患病的肠道病毒。研究者对来自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129名儿童的1673份粪便样本以及282名对照儿童机体的3108份粪便样本进行分析来筛选肠道病毒的核酸,结果发现129名患病儿童中有108名感染了肠道病毒,而282名对照儿童中有169名感染了肠道病毒。在自身抗体出现之前两个研究组中儿童感染率表现出了一定差异(0.6 vs 0.4感染/孩子)。

【4】eLife:常见病毒诱发血液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doi:10.7554/eLife.18270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萨塞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为何为何常见的EB病毒会诱发成年人和儿童患血液癌症,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EB病毒控制参与癌症发生过程中的两个基因开启和关闭的分子机制。

首先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去确定EB病毒如何对MYC和BCL2L11这两个基因进行控制,当基因MYC被改变或在高水平下被开启时就会诱发癌症产生,而正常情况下,基因BCL2L11则能够诱发细胞死亡从而抑制癌症发生,但通过EB病毒会关闭该基因的表达。得益于慈善机构Bloodwise的资助,研究者们才能够得到如此重大的研究发现,研究者指出,EB病毒能够通过拦截距离基因较远的增强子DNA区域序列来控制MYC和BCL2L11基因的表达,这些增强子序列或许就扮演着控制中心的角色,其能够通过循环干预延伸的DNA序列来在较远距离对这两种基因进行控制。

【5】J immunol:单纯孢疹病毒感染“治愈”之后为何会留下后遗症?

doi: 10.4049/jimmunol.1600207

单纯孢疹病毒能够导致患单纯孢疹脑炎(HSE),这是一类致死率极高的感染性疾病。然而,其中的病发机制以及神经损伤的原因研究的并不清楚。HSE患者的常见病征是眶额区以及颞叶区的急性坏死性脑炎。在小鼠以及人类的部分群体中,HSV-1主要感染大脑室管膜细胞,从而导致脑室的侧向扩增。研究表明,在HSV-1感染的后期(尤其是病毒抗体水平已经低于检测水平时),大脑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胶质细胞、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其中的原因仍不得而知。

HSV-1是一类神经细胞特异性病毒,它能够在三叉神经节细胞中稳定潜伏,而且HSV-1感染的溶源化途径的主要标志是一些潜伏相关基因的表达(LAT)。因此,找到HSV-1感染及潜伏所在的脑区,大脑在受到HSV-1急性感染后的反应以及这些特征对HSE造成的神经损伤后遗症是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主要方向。

由于HSV-1主要针对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以及室管膜进行攻击,因此这些区域可能会为病毒的潜伏感染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一假说也能够解释HSE患者在“治愈”后仍会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奥克拉荷马大学的Daniel J. J. Carr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 immunol》杂志上。

【6】Nature:揭示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导致病人记忆丧失机制

doi:10.1038/nature1828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最为严重的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感染如何导致记忆丧失和情感障碍,从而为开发出治疗这种蚊子传播疾病的新疗法开辟新的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complement–microglial axis drives synapse loss during virus-induced memory impairment”。

在最为严重的西尼罗河病毒感染中存活下来的病人当中,有50%的人经常产生记忆丧失、学习障碍、无法集中精力和易怒等症状。在此之前,这一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一直是个迷。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病毒并不杀死神经元,但是触发它们产生减少突触的炎症,其中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结构。

【7】Lancet:寨卡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系统异常

原文报道:First evidence surfaces that Zika could cause a severe neurological disorder

目前绝大部分媒体对美国境内寨卡病毒流行趋势的报道都集中在其与"小头病"(即导致新生儿头骨与脑部畸形的一种神经异常疾病)的关系上。然而寨卡病毒被认为与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即一类罕见但是也十分严重的神经疾病(有时会导致暂时性的麻痹,或可致死)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能会导致GBS的发生。研究者们通过分析2013年-2014年法国寨卡病毒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在每100000个寨卡病毒患者中会有24例会出现GBS的症状。

"这是首次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Arnaud Fontanet说道:"大部分患有GBS的患者都表示在其产生神经异常症状之前的6天左右遭受到了寨卡病毒的感染,而且他们都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8】Cell. Host microbe: 病毒感染竟然促进伤口愈合

doi:10.1016/j.chom.2014.11.004

人体的大部分组织,器官都被表皮细胞所覆盖。表皮细胞对于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具有十分重要的"屏障"作用。然而,表皮细胞并不是永生化的,它的更新换代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才能保证内部组织器官的安全。尤其是当病原体通过伤口进行感染的时候,表皮细胞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尽快愈合以降低恶化程度。

I型干扰素是宿主抗病毒免疫过程中主要的效应分子,根据这一特性,I型干扰素及其相关分子很有可能对表皮细胞在应对病毒感染时的更新换代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技术难题:首先,利用真实的病毒感染模型做研究很难区分病毒与干扰素的效应;如果利用I型干扰素缺失突变体小鼠进行研究,则病毒感染又会造成很严重的症状甚至造成个体快速死亡,不利于进一步分析。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的Thaddeus S. Stappenbeck最近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上发表了对病毒感染与表皮细胞更新换代的关系的研究。他们分别建立了两个模型:I型干扰素过表达小鼠突变体Irgm1-/-;poly(I:C)模拟病毒感染来代替之前的方法。

【9】JCI:病毒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联系

doi:10.1172/JCI65570

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揭示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一个新的治疗靶标。在美国,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约12万人,它是第三大死因。在世界范围内,它是第五大死因。它的特点是下呼吸道炎症和肺组织的破坏,过量的炎性粘液阻塞呼吸道和防止正常呼吸。

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专门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恶化和死亡开展治疗。二手烟暴露公认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这项新研究中,调查显示,呼吸道细胞在应对病毒感染时,也可引发长期肺部炎症和黏液的产生。

相关研究结论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Michael J. Holtzman,MD的职业生涯一直致力于了解环境因素和慢性肺部疾病之间的联系。

五年前,他和他的同事们报告说,慢性病毒感染后气道黏液生成过量,信号分子白细胞介素13(IL-13)是主要驱动因子。

【10】Nature medcine:流感病毒感染引发新型抗原呈递机制

doi:10.1038/nm.3958

人类往往习惯利用二元论去解释世界,其中也包括免疫学家。当他们发现胞外的抗原在利用MHC-II进行呈递时需要在胞内体中进行,而利用MHC-I进行呈递时在胞浆中进行。这使得他们构建出一个长达30年的理论:凡是利用MHC-I进行呈递的都是细胞内部的物质,而利用MHC-II进行呈递的是胞外的物质。这一理论出现在免疫学教科书甚至一些前言的研究性论文中。但这一理论似乎太过简单。交叉呈递,即外源性的抗原通过MHC-I进行呈递的过程一直以来是这一学说的例外,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生理学本质直到30年后才得到广泛的承认。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dcine》杂志中,来自Thomas Jefferson大学的Laurence C Eisenlohr研究组发表了相关文章阐释了在小鼠流感疾病模型中大量的CD4+T细胞的激活依赖于受到感染的APC通过MHC-II将自身的抗原进行呈递,这构成了另外一个关于经典理论的突破。

MHC-I与MHC-II途径的关键区别在于抗原产生的部位。MHC-II抗原位于胞内小体,MHC-I抗原位于胞浆中。除了具有交叉呈递能力的少数细胞外,大部分胞浆中的抗原物质均为内源性的,然而胞内小体中的抗原物质有可能是内源性的(比如膜蛋白,胞内小体固定成分,自噬组分),或者外源性的(被吞噬的物质)。由于切割产生MHC-II抗原的酶类并不具有识别特异性,因而它既能够切割内源性的物质也能够切割外源性的物质产生MHC-II特定配体。然而,“胞内小体”与“外源物质”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使得认为想当然的以为MHC-II抗原物质必须来源于胞外。那么,在病毒感染这一特定情形下,人们就会理所当然的以为呈递病毒抗原的APC必定不能是已经被感染的APC本身,而是除它以外的别的APC。


推荐阅读:中山大学发现肝癌治疗新手段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邹林梅

果实与健康专题

相关文章

关键基因过表达会加重慢性肾脏疾病 近期,一个由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John C ...【详细】
人脑成像技术揭开神秘大脑,有助于治疗精神疾病 科学家相信,HDAC的含量高低与基因的变化程度有关...【详细】
Journal of Proteomics:用尿液样本诊断早产儿呼吸道疾病 来自v i Kulakov产科,妇科,围产期学研究中...【详细】
Sci Rep:卫星图帮助了解疾病爆发与疫苗接种率关系 通过观察人群迁徙的卫星图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调...【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